2025年6月26日,小米首款中大型纯电SUV YU7正式发布,凭借25.35万元的起售价和全系高配的产品策略,在市场上掀起轩然大波。开售仅3分钟,大定订单突破20万台;1小时后,数字飙升至28.9万台;18小时内,锁单量突破24万台,创下新能源汽车销售新纪录。然而,狂欢背后隐藏着残酷现实:小米一期工厂年产能仅15万辆,二期工厂预计2025年中投产,加上一期工厂,总产能也仅30万辆/年,而YU7订单已透支了二期工厂直至2027年初的全部产能,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57周,Max版最快也要33周。面对如此严峻的交付压力,竞争对手们迅速嗅到了商机,纷纷推出“兜底”政策,一场激烈的“抢客大战”就此展开。
一、友商“兜底”策略:精准截胡与利益博弈
面对小米YU7的交付瓶颈,蔚来、智界、极氪、阿维塔等车企迅速行动,推出针对性的“截胡”策略:
• 蔚来:购买蔚来品牌旗下车型,可报销YU7锁单定金5000元;选购乐道车型也可报销5000元(需店长申请);购买萤火虫车型可报销2000元。
• 智界:R7推出限时优惠2万元,YU7转单用户可再享5000元补贴,总优惠达2.5万元。
• 极氪:在湖北的销售人员表示可报销YU7定金,四川地区则为转购用户提供积分奖励。
• 阿维塔:在湖北和成都的门店不仅报销定金,还赠送车辆保养服务和公牛牌单相32A交流充电桩。
• 智己:在长沙的门店为YU7车主提供定金报销,西安地区则将定金转换为电卡费用。
这些策略并非首次出现。早在一年前小米SU7发布时,鸿蒙智行门店就曾表示可抵扣SU7锁单的5000元定金。此次友商的“兜底”行为,本质上是对市场份额的争夺。部分消费者因交付周期过长、配置争议等问题产生动摇,友商通过补贴、优惠等方式,将这些潜在用户转化为自己的客户。例如,北京大兴区某鸿蒙智行门店销售人员透露,已有两名顾客因提车等待时间过长而转订单过来。市场甚至出现了“黄牛”溢价转让订单的现象,一些稀缺的早期交付订单在二手市场转卖价格高达数万元,形成了一种异常的“二级市场”。
二、小米的应对:产能扩张与用户安抚
面对友商的“截胡”和用户的不满,小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产能加速扩产:6月19日,小米景曦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竞得亦庄新城某地块,大概率成为小米汽车工厂的三期项目。雷军在返场直播中透露,小米正全力提升产能,三期工厂投产后,北京的年产能有望突破40万辆。此外,小米还计划在2026年前建成6座生产基地,分别位于北京、武汉和上海,以进一步缓解产能压力。
2. 限时改配政策:7月6日至7月7日,小米开启限时改配活动,所有YU7非准现车的已锁单且未交付用户均可参与。订单改配成功后将重新参与排队,并重新计算车辆预计交付周期。这一政策旨在给予用户更多选择权,同时通过调整订单结构优化生产安排。
3. 回应配置争议:针对部分用户反映的标准版和Pro版外后视镜自动防眩目功能缺失问题,小米汽车官方客服回应称系“配置表出现了文案错误”,并表示不会对因此下单的用户给予补偿,因为锁单过程中用户已确认配置信息,且官网配置信息准确。这一回应引发了部分用户的不满,维权群人数增加,舆论压力增大。
4. 转单率与用户结构披露:雷军在直播中表示,SU7和SU7 Ultra转单至YU7的数量不足YU7总订单数的15%,证明YU7订单主体为新用户,而非SU7存量订单转移导致的数据虚高。此外,YU7用户画像显示,平均年龄33岁,女性用户占比30%,苹果用户占比52.4%,成功拓展了新的消费群体。
三、市场影响与行业启示
1. 对小米的影响:YU7的爆单虽然提升了小米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品牌影响力,但交付周期过长和配置争议可能导致部分用户流失,影响品牌口碑。雷军在直播中呼吁用户给予耐心,并表示“如果急需用车,不妨关注国产新势力新品——小鹏G7、理想i8,包括特斯拉Model Y的升级版本都值得考虑”,这一表态被部分网友解读为无奈之举。不过,SU7的交付实绩(截至2025年5月累计交付26.5万台)验证了小米从订单到交付的闭环能力,其产能爬坡经验可直接复用于YU7。
2. 对友商的影响:友商的“兜底”策略短期内可能吸引部分小米用户转单,缓解自身的销售压力。例如,极氪杭州奥体中心店的销售表示,6月28日后的首个周末,展厅客流同比下降52%,“客户进门就问有没有YU7试驾,得知没有后转头就走”,而通过“定金报销”方案,成功挽回了部分客户。长期来看,这种竞争策略可能加剧市场内卷,迫使车企不断提升产品力和服务质量。
3. 对消费者的影响:消费者在这场博弈中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权和优惠,但也面临着决策的复杂性。交付周期过长可能导致用户额外支出购置税(2026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将从免征调整为减半征收),而转单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如订单转让风险)也增加了购车成本。
4. 行业启示:小米YU7的爆单和友商的“兜底”行为,揭示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对于车企而言,产品力是核心竞争力,但产能和交付能力同样关键。小米需加快产能扩张,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同时加强与用户的沟通,妥善处理配置争议等问题,以维护品牌信任。友商则应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吸引用户,而非单纯依赖价格战和“截胡”策略。对于消费者来说,需理性看待市场宣传,充分了解产品配置和交付政策,做出明智的购车决策。
四、未来展望:产能与口碑的双重考验
小米YU7的爆单是市场对其产品力的认可,但能否将订单转化为实际销量,取决于产能提升和用户信任的维护。三期工厂的建设和二期工厂的投产将逐步缓解产能压力,但2025年的交付周期仍可能维持在较长水平。雷军在直播中提到,“随着产线磨合提效、产能挖潜爬坡,实际交付时间也可能会有动态变化”,为用户带来了一丝希望,但具体效果仍需时间验证。
配置争议和友商“截胡”可能对小米的品牌形象造成一定冲击,但小米若能通过技术透明化(如发布智能驾驶安全报告、电池防护技术白皮书)和公关危机处置能力的提升,重建公众信任,仍有望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此外,小米计划在2027年启动出海计划,若能在国际市场复制国内的成功经验,将进一步巩固其全球竞争力。
对于友商而言,“兜底”策略只是短期应对措施,长期仍需依靠产品创新和差异化竞争。例如,小鹏紧急调整G7定价策略,预售价可能从23.58万下探至20.99万,以应对小米的冲击;特斯拉中国区总裁朱晓彤已飞往上海,紧急商讨应对策略,预计将推出针对性的市场举措。
小米YU7爆单后友商的“兜底”行为,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缩影。这场博弈不仅考验着小米的产能和口碑,也推动着整个行业的进步。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更加丰富,但也需谨慎权衡;对于车企而言,需在产品力、产能、服务和品牌建设之间找到平衡,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未来,随着小米产能的提升和友商的持续发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格局将更加复杂多变,值得持续关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