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引人注意的,说是在问界汽车的工厂里,一块动力电池从生产线上下来,到安装进新车里,整个过程花的时间还不到二十分钟。
这个速度,让很多人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要知道,在过去,电池从供应商的工厂运到汽车厂,再走完所有流程装上车,通常需要好几天的时间。
这么大的一个效率提升,背后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不光关系到生产快慢,更关系到一个汽车品牌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里,能不能站稳脚跟。
这件事的核心,是一种叫做“厂中厂”的新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电池行业的龙头老大宁德时代,直接把他们最先进的生产线搬到了合作伙伴赛力斯汽车的工厂里面。
这条在2025年6月30日正式投产的宁德时代CTP 2.0电池产线,就建在问界汽车总装车间的隔壁。
这样一来,它就不再是一个远在天边的供应商,而是变成了汽车制造流程里的一个新车间,有人把它叫做“第五车间”。
在产线上,我们能看到机械臂熟练地把一个个电芯放进电池框架里,组装好的电池包通过全自动的物流小车,直接就运到隔壁的工位进行安装了。
整个过程无缝衔接,省去了传统模式下大量的包装、运输、仓储和反复搬运的环节。
过去传统汽车制造,电池的旅程是漫长而复杂的。
宁德时代在自己的工厂生产好电池包,要经过严格的检测、精心的打包,然后联系物流公司,装车运输出去。
路上可能要花一两天,到了汽车厂,还要卸货、入库、登记,存放在专门的仓库里。
等到生产线上需要了,再从仓库里提出来,拆掉包装,运到工位上。
整个流程走下来,平均耗时达到72小时是很正常的。
而现在,通过“厂中厂”的模式,问界汽车的生产系统可以直接向隔壁的宁德时代产线下达指令,需要什么型号的电池、需要多少,信息立刻就能传达到位。
那边接到指令马上开始生产,不到二十分钟,一个热乎乎的、完全匹配当前生产车辆的电池包就送过来了。
这种即时响应的能力,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就是生产效率和交付能力的巨大提升。
在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车型层出不穷,消费者的选择非常多,谁能更快地把车交到用户手里,谁就占了先机。
很多品牌的新车发布时热度很高,但如果因为产能跟不上,让用户等上好几个月,那这股热度很快就会消退,订单也可能就流失到竞争对手那里去了。
问界M9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2025款车型在上市后的74天内,就成功交付了超过3万辆。
这种强大的交付能力,让它在市场上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而这背后,“厂中厂”模式提供的充足、及时的电池供应功不可没。
当然,问界能有今天的成绩,也并非一蹴而就。
它的发展过程,也经历了不少波折。
这要从它的母公司赛力斯的创始人张兴海说起。
在2015年,当时还是东风小康掌舵人的张兴海,成为了重庆最早的一批特斯拉车主。
当他开上那辆Model S时,那种安静又迅猛的加速感受,让他这位在传统汽车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兵深受震撼。
他敏锐地意识到,新能源汽车可能是中国汽车工业实现超越的一个重要机会。
于是,他下定决心,投入巨资进入这个全新的领域。
不过,一开始的路并不好走,他们推出的第一款新能源车赛力斯SF5,市场反响平平。
真正的转折点,是与华为的合作。
双方共同打造了问界这个高端智能电动品牌。
但即便有华为的技术加持,问界的第一款车M5在上市初期也面临过质疑,最初的月均销量也就在三千辆左右。
然而,市场的潜力很快被激发出来,仅仅15个月后,问界M5就刷新了新势力品牌车型最快下线10万台的纪录。
这个过程让张兴海深刻地认识到,在今天的智能电动车时代,想要打造一个成功的高端品牌,必须和各个领域的顶级玩家合作。
华为解决了车辆的智能化问题,但作为电动车最核心的部件——动力电池,他们还需要一个最强大的后盾。
于是,在问界品牌发布后的第二年,他们就与宁德时代达成了长期的战略合作。
这次合作,不仅仅是买卖电池那么简单。
宁德时代为问界提供的,是其最顶尖的技术和产品。
安全,是所有电动车用户最关心的问题,也是豪华品牌必须守住的底线。
华为的余承东在每次发布会上,都会反复强调“安全是最大的豪华”。
这份底气,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宁德时代电池的卓越安全性。
根据公开的资料,问界品牌至今已经累计交付了超过70万辆车,没有发生过一起因为电池自身原因导致的起火事件,这在行业里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以问界M9搭载的高密度电池为例,它采用了五层电芯安全包覆设计,从物理结构上就最大程度地防止了短路等风险的发生。
同时,还有一套车与云端协同的监控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全天候实时监测电池的状态,一旦发现任何潜在的隐患,系统可以在毫秒级别内迅速切断电源,从而避免热量蔓延,从根源上杜绝了危险。
除了安全,电池的性能和效率也同样重要。
现在很多车企宣传高续航,有些是通过简单地堆砌更多电池来实现的,但这会增加车重,影响操控和能耗。
宁德时代走的则是技术优化的路线。
他们通过先进的CTP技术,优化了电池包的内部结构,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组件,让整个电池包变得更轻、更紧凑。
同时,还使用了复合材料和航空级铝材来进一步减轻重量。
这样一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电池的能量密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比如问界M7,它搭载的41.89千瓦时电池,就能实现230公里的纯电续航,能量密度达到了160Wh/kg,这就是技术实力的体现。
可以说,问界与宁德时代通过“厂中厂”模式的深度合作,代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关系的一种进化。
在过去的燃油车时代,汽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之间是比较明确的层级关系,合作虽然紧密,但分工明确。
而现在,主机厂和核心供应商之间,正在从单纯的“供应”关系,转变为“共创”关系。
双方会坐在一起,共同定义产品的需求,合作进行研发。
这样,主机厂可以第一时间用上最先进的技术,并将其快速应用到产品上;而供应商也能直接获得市场的反馈,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迭代和创新。
这种深度的绑定,对双方来说是一种互惠共赢。
对问界而言,它获得了稳定、高质量的核心零部件供应,保障了生产和交付;对宁德时代而言,它不仅锁定了大客户,也通过这种紧密的合作,让自己的先进技术有了最佳的展示平台,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