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咱们今儿个就掰扯掰扯汽车里头那些名字长得像,但肚子里墨水儿完全不搭界的零件。
说实话,不是成天跟扳手打交道的主儿,谁能门儿清这些玩意儿?
但懂点儿,甭管是开“铁驴”还是去“马杀鸡”(修车),都能显得你是个“老炮儿”。
先拿“节气门”和“气门”开涮。
这俩词,听着就跟孪生似的,但一个是“呼吸道”,一个是“心肺”,压根儿不是一个系统的。
“节气门”卡在进气道上,空气滤芯后头那段软管连着的,就是它。
中间那块儿圆挡板,掌管着“吞吐量”。
怠速时,它眯着眼,留条缝儿;你猛踩“电门”,它就敞开了怀,大口吸气。
“气门”呢,则是发动机内部的“小窗户”,分“进气”和“排气”两种。
它窝在汽缸盖里,负责让新鲜空气进来,把废气轰出去。
就像发动机的“肺叶”,一张一翕,维持着“内燃机”的生命体征。
再来说说“玻璃水”和“防冻液”,这俩“液体黄金”,不少车主都DIY。
但手一哆嗦加错地方,那可就“崴泥”了!
“玻璃水”嘛,就是给“大眼儿”(挡风玻璃)洗澡用的,你拨拉雨刷,滋出来的就是它。
真见过有人把这玩意儿灌进“防冻液”罐里的,那场面,简直“尬”到脚趾抠地。
“防冻液”,也叫“冷却液”,是给“心脏”(发动机)降温的。
发动机“火力全开”时,热量那是“蹭蹭”往上涨,得赶紧散出去,不然就“overheat”了。
它就在“气缸”周围的水道里转圈圈,把热量带到“水箱”(散热器),再散发出去。
说白了,它就是发动机的“退烧药”。
扯完“液体”,再来聊聊“硬货”。
“功率”和“扭矩”,这两个参数,经常在汽车的“履历表”里刷存在感,也是不少“车迷”津津乐道的话题。
“功率”这玩意儿,你可以理解成发动机的“爆发力”。
“功率”越大,发动机在单位时间内干的活儿就越多,车子“窜”得就越快,极速也越高。
“扭矩”,则是发动机的“蛮力”。
“扭矩”越大,车子起步、拉货、爬坡就越轻松。
如果你就好那一口“推背感”,那就得盯着“扭矩”看了。
“保险杠”和“防撞钢梁”,这对“难兄难弟”也容易让人傻傻分不清。
“保险杠”,就是车头车尾那层塑料“马甲”,主要作用是“抛头露面”,轻微磕碰时缓冲一下。
但说实话,它就是个“花架子”,碰瓷儿的都能给它撞碎。
真正扛事儿的,是藏在“马甲”里面的“防撞钢梁”。
它属于车身“骨架”的一部分,用料更实在,也更硬气。
发生大碰撞时,它负责吸收和分散冲击力,保护车身主体不受重创。
“活塞”和“火花塞”,这对“卧龙凤雏”也经常被混为一谈。
“活塞”,是发动机“气缸”里上蹿下跳的“劳模”。
汽油燃烧产生的推力,就作用在它身上,推动它运动,从而产生动力。
“火花塞”,则像是发动机的“点火器”,负责点燃“混合气”。
汽油要燃烧,得有个“火苗”不是?
“火花塞”就是那个“引火人”。
最后,咱们说说“差速器”和“差速锁”。
“差速器”,的作用是让左右车轮转速不一样。
比如汽车转弯时,内外侧车轮走的路线长短不一,转速肯定不一样。
如果没有它,车轮就容易“打滑”,影响行驶平稳。
“差速锁”,则跟“差速器”对着干。
它是给“差速器”上了一把“锁”,让它暂时“歇菜”。
一般在车轮“陷坑”或者“打滑”时用。
如果“差速器”还工作,力量就全给没抓地的车轮了,只能空转。
“锁止”差速器,就能让有抓地的车轮也获得动力,助你脱困。
简单点说,“差速器”是“分道扬镳”,“差速锁”是“同舟共济”。
怎么样,溜了一圈下来,是不是感觉对汽车的了解“更上一层楼”了?
汽车知识这玩意儿,不求“科班出身”,但至少得懂点“门道”。
下次再有人跟你“侃”车,你也能“插科打诨”几句,显得你不是个“菜鸟”。
毕竟,谁也不想当个只会踩“油门”的“二把刀”不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