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这枚曾镶嵌在无数人梦想清单上的蓝天白云徽章,近来光泽似乎黯淡了些。
一纸季报,如同凛冬的寒风,吹散了不少乐观情绪:不仅盈余缩水,其在华销量更是遭遇两位数的回落。
莫非,昔日高歌猛进的豪车,也步入了滞销的寒流?
实不相瞒,当目睹宝马净利遽降26.4%,在华业绩锐减17.2%这两组数据,着实令人有些愕然。
想当年,BBA(奔驰、宝马、奥迪)在国内可是神一般的存在,如今怎会遭遇滑铁卢?
浮于表象,宝马将此归咎于“高端车市需求的结构性变迁”。
直白点说,就是30万以上的奢华座驾,整体行情都有些萎靡,大伙儿的钱袋子似乎勒得更紧了。
再者,30-80万这一价位区间的竞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消彼长,宝马的处境自然不容乐观。
这番说辞听来似有几分道理,但细细琢磨,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果真仅仅是市况不济吗?
别忘了,宝马此次财报中亦有闪光点:纯电车型销量竟扶摇直上32.4%。
这又昭示着什么?
电动车市场仍在扩张,只不过宝马的电动产品,或许未能精准狙击消费者的心弦。
这就牵涉到另一个症结所在:转型。
所有老牌车企皆面临电动化转型的阵痛,宝马亦不能幸免。
然而,转型之路又岂是坦途?
一方面,需斥巨资攻坚新技术,诸如电池、电机、电控等,其烧钱速度堪比航天火箭。
另一方面,赖以起家的燃油车销量,或将遭受冲击。
毕竟,时下年轻人购车,谁不渴望拥有更智能、更环保的座驾?
摩根士丹利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豪华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中,普遍面临研发投入激增与传统营收下滑的双重窘境。
换而言之,就是既要掏腰包,又要失地盘,腹背受敌。
宝马的研发费用占比已然不低,未来恐需持续加码投入。
更何况,中国市场的境况尤为复杂。
此地的电动车角逐,其白热化程度简直令人咋舌。
不仅有特斯拉这头“鲶鱼”搅局,更有比亚迪、蔚来、小鹏等一众本土品牌蜂拥而至。
这些品牌,或在智能化上玩出新花样,或在性价比上做到极致,个个皆是难缠的劲敌。
宝马若想在中国电动车市场分得一杯羹,其难度可想而知。
再深究一层,宝马在华的颓势,或许也与消费者的心态嬗变息息相关。
往昔,驾驭宝马是一种身份的镀金,是“成功人士”的标签。
然如今,随着社会愈发多元,人们对“成功”的定义亦日趋宽泛。
开何种车辆,似乎已不再那般举足轻重。
当然,宝马也在竭力自救。
他们筹谋来年在中国推出逾十款新车,涵盖燃油车与新能源车,更计划于2026年推出基于“新世代”平台的纯电车型。
然这些蓝图能否顺利落地,能否真正俘获中国消费者的芳心,仍属未知之数。
归根结底,宝马当下的困境,实乃所有传统车企的微观写照。
世易时移,游戏规则亦随之更迭。
欲继续保持领跑地位,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亮出真材实料。
否则,即便往昔再辉煌,亦难逃被时代车轮碾压的命运。
如今再回望宝马的困局,它不仅仅是销量数据的萎缩,更像是一则预警:那个仰仗引擎轰鸣声征服世界的旧时代,终将落幕。
而宝马,能否在新赛道上重塑辉煌?
唯有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