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艾特”笔者去看一篇资讯,其标题为“年轻人的第一台运动SUV”等内容;网友期望对类似的文章进行分析解读,同时对年轻人在汽车市场中的真实平均购买力和应当看向哪款车而感到好奇。
在搜索相关关键词之后,发现有不止一个自媒体打出相关标题。
客观评价这些标题都是相当荒诞的,可以说如果没拿车马费的话,那也一定是水平很低的自媒体人或机构!可以说绝大多数年轻人是不会去购买小米YU7的,不论其主观上是喜欢还是厌恶这款车,该结论都是成立的。
原因是绝大多数年轻人没有对应的预算,哪怕门槛价是25万左右。
年轻人的真实平均工资
首先确定一点:
年龄范围在14~35周岁之间的人是青年,这是《中长期青年年发展规划》中明确的青年年龄范围。
青年人的薪资水平显然是不会很高的, 主观的说一句话:都不用看数据!但是不看数据和不讲数据则同样显得没有任何说服力,那就看一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4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城镇单位显然是不包括在农村务农的青年的。
数据为:
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2.4110万元,名义增长2.8%
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9476万元,名义增长1.7%
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0.2452万元,名义增长4.4%
工资是全部劳动报酬,包括基础工资、奖金、津补贴等,重点是包括了企业单位代扣的个税、社保和公积金等。
现在谁还说一台售价可能要达到30万元左右的电动汽车是“年轻人的第一台车”的话,那就是睁眼说瞎话了。要知道理性的汽车消费预算标准应当对应的数据正是年平均工资,那么就算是不在私营单位工作的年轻人拿到所有津补贴和奖金之后,与其对应的汽车也就是售价十万多元的主流车!如果是在私营单位上班的话,对应的车辆就是所谓的入门级车。
一台售价超过20万元的汽车用户已经超过绝大多数年轻人,达到30万级的汽车用户客观上已经是精英了。
还真以为“人均5/6/E”不是段子了?
结论:
不论是主观上喜欢某款车或某个品牌,亦或者是工作任务;在撰稿的时候都应该尊重客观事实。一台真正适合主流年轻人的汽车一定是售价在10万级的汽车,但绝对不会有“唯一的选项。”
笔者对于该话题之所以要讲一个透彻,原因是类似的文章或视频看似只是为某款车或品牌吹捧;本质上一定是在给真正的年轻人群制造内心焦虑——比如自己是年轻人为什么买不起小米YU7?
殊不知买不起才是常态。
可是相关数据不是所有年轻人都会去关注的,结果只会给自己留下焦虑,只会让好心情变差;让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变得消极,甚至对现在和未来失去信心。所以作为媒体人在撰稿时应当考虑全面,不能让无知伤害别人或昧心的从事本不应该令人厌恶的工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