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的"恒大"出现了。现在汽车产业里边的恒大已经存在了,只不过是没爆而已。
这年头造车圈跟赌桌似的,有人忙着收割韭菜,有人忙着擦屁股。前脚新能源补贴退坡,后脚就听见产业链上下游此起彼伏的哀嚎。某些新势力车企账面上躺着百亿融资,转头就爆出拖欠供应商货款,活脱脱上演现代版"击鼓传花"。更魔幻的是某些品牌月销不过千台,居然敢喊出"对标BBA"的口号,也不知道底气是梁静茹给的,还是资本催肥的。
咱们回过头看看,当年举国上下砸锅卖铁搞燃油车技术,被西方卡脖子那叫一个憋屈。好不容易盼到新能源风口,结果又整出这么个畸形生态。某些企业根本不是在造车,纯粹把生产线当提款机——概念车PPT写得比外星飞船还科幻,量产车质量比老年代步车还拉胯。更可气的是某些地方政府,明知道企业资不抵债还给输血续命,这哪是扶持产业?分明是在给地方财政挖无底洞!
现在行业里流行个怪现象:投资人闭眼吹估值,工程师熬夜改图纸,销售部满嘴跑火车,只有财务部清楚公司每个月的现金流根本撑不过季度末。更讽刺的是某些车企老板,前脚刚拿到救命钱,后脚就往海外豪宅里送。这哪是实业报国?分明是打着产业升级的旗号搞资本套现!
要我说这病得从根子上治。首先得把那些只会画饼的PPT车企踢出新能源赛道,省得继续祸祸政策红利。其次补贴政策不能光看销量,得把研发投入占比、核心技术突破作为硬指标。最关键得让市场机制显灵,该破产的破产,该兼并的兼并,总比养着群吞金黑洞强。
眼瞅着特斯拉上海工厂都开始出口欧洲了,咱们某些国产品牌还在搞换壳内斗。真要等到外资品牌带着成熟体系杀回来,现在这些靠补贴续命的车企,恐怕连给合资车当配角都不够格。更揪心的是产业链上游,电池厂囤积居奇,矿企坐地起价,到最后吃亏的还是掏腰包的消费者。
这样的日子还能撑多久?当资本狂欢散场,留下的烂摊子谁来收拾?真到那天,十年积累的技术优势、万亿规模的产业投入,难道都要跟着某些企业的暴雷一起沉没?咱们辛辛苦苦爬到新能源赛道,总不能刚起跑就摔个狗吃屎吧?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