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这情况,说出来能吓你一跳 —— 产能过剩 3000 万辆,可油电转换才消化了不到 300 万!这数字搁谁眼前,都得倒吸一口凉气。
前阵子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工信部原副部长苏波放了句狠话:未来两三年,新能源汽车肯定会主导市场,传统燃油车正站在生死关口上,这危机可不是闹着玩的!
我在汽车圈混了这么多年,今天就得好好跟大伙掰扯掰扯,这场 "末日危机" 背后,到底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事儿?
01 油电对垒:没硝烟的战场打得正凶
先看组扎心的数据:咱们国家燃油车至少有 3000 多万辆的产能正搁那儿闲着,机器蒙着布,蜘蛛网都快结上了;另一边,新能源车建成的产能已有 2000 多万辆,可从燃油车那边转过来的产能,满打满算也就 200 到 300 万辆。
啥意思?就是大量燃油车工厂正 "躺平" 吃灰,新能源工厂却还在马不停蹄地新建,两边资源错得离谱。现在不少传统车企日子难熬啊:
销量跌得跟坐滑梯似的
赚钱能力大不如前
有的企业干脆扛不住,关门大吉了
我去年去几家传统车企转悠,生产线开工率连一半都不到,工人师傅们要么喝咖啡,要么扎堆聊家常,闲得发慌。再看比亚迪、理想这些新能源车企,车间里灯火通明,机器轰隆隆转不停,工人加班加点赶订单,零件堆得跟小山似的,这反差简直天壤之别。
02 3000 万产能的坎:谁能笑着活下去?
苏波在会上提了个重磅建议:得让燃油车产能通过兼并重组、改股份制、收购资产这些法子转型,别再一个劲圈地建新厂了。这话听着挺官方,实则在说一个残酷事实 —— 不转型,就得等着被淘汰!
我认识好几位传统车企的工程师朋友,年前就被裁了。有个老哥在发动机厂干了 15 年,手艺没得说,现在正埋头学设计电机控制器。
他跟我叹口气:"我们以前那厂区,三班倒都忙不过来,机器 24 小时不停转,现在倒好,好多车间连灯都懒得开,走进去阴森森的。"
可新能源这边呢?工程师岗位年薪百万,照样被抢破头。照这势头,传统燃油车真快成 "夕阳产业" 了。
03 消费者用脚投票:燃油车真要凉透了?
去年新能源车渗透率超 40%,一线城市更是突破 50%。这可不是政策硬推的,全是消费者实打实 "用脚投票" 投出来的。
前几天我去 4S 店转,新能源车里三层外三层,销售忙得满头汗;隔壁燃油车店冷冷清清,销售顾问扎堆玩手机。为啥会这样?主要三个原因:
省钱实惠:充电成本才是加油的三分之一,保养也便宜,换个滤芯、检查下电路就行,不用动不动换机油、火花塞。
智能带劲:智能座舱能语音控制,OTA 升级跟手机更新似的,辅助驾驶能帮着躲障碍物,这些燃油车真玩不转。
用车方便:家里安个充电桩,小区、商场到处是公充站,跑长途开插混,里程焦虑早成过去式了。
尤其是插混和增程式,既没纯电的里程顾虑,油耗比燃油车低一半还多,踩油门的劲儿却更足,简直是 "鱼和熊掌能兼得"。
04 全球化布局:中国车企的下一站在哪儿?
苏波还提到,中国车企要走国际化路线,得做好这几点:
政策多给指引,帮着协调海外布局
继续打开大门,跟外资好好合作
多搞国际交流,一起把蛋糕做大
这事儿我深有体会。上个月在欧洲出差,街上比亚迪、小鹏的车越来越多,黄皮肤的销售也常见了。但难处也不少:当地法规卡得严,老百姓喜好不一样,修车网点太少,坏了都找不着地儿修。
中国车企想在海外站稳脚,得从车子设计到零件生产,再到卖车、修车,都得入乡随俗,建一套完整的本地体系。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能成的,得有耐心慢慢熬。
05 给大伙提个醒
听了苏波那番话,再看看现在的市场,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仗已经打到最关键的时候了。这对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意味着啥?
买车选车:除非你真是铁杆油车粉,或者有特殊需求(比如经常跑偏远地区,充电不方便),不然现在买车,优先考虑新能源,特别是插混和增程式,真挺实用。
保值方面:燃油车以后想换车,怕是越来越难卖上价,二手车商可能都不太愿意收。
创业机会:新能源配套服务有大把机会,比如开个连锁充电站,搞电池回收,或者做新能源车维修,都挺有前景。
06 总结一下
对车企来说,转不转型,就是生与死的选择。不是所有传统车企都能活下来,也不是所有新势力都能笑到最后。这场大洗牌才刚开始,大浪淘沙,能留下的都是真本事。
苏波用 "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机" 这话,可见形势多严峻。未来三五年,中国汽车产业肯定会迎来最剧烈的变革,咱们就搬好小板凳,等着看这场大戏怎么演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