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初冬,武汉的空气里带着料峭的寒意,而一场关于智能驾驶技术的“脑力风暴”,却从东风汽车研发总院传递出阵阵火热气息。清晨,不少行业专家纷纷赶赴现场,有人一边吞着热乎乎的豆皮早餐,一边感慨这次“顶规格”的技术品鉴会,连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李庆文都到了,难免让人好奇,是怎样的技术让东风底气十足?说实话,东风的天元智能技术体系才刚刚露了个头,就让现场所有人眼前一亮。
这场高规格的活动,干货可没让人失望。李庆文就没绕圈子,“今年智驾领域的竞争堪称戏剧级,关键存亡全在成本、安全和用户体验上。”他的直言不讳,让不少专家频频点头。东风汽车副总工程师杨彦鼎随后接棒,提到人工智能已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底座,“咱们东风不会只看眼前,一定要玩出长线价值。”听到这儿,我身边的一位媒体同行连连感叹,“看来东风是鼓足劲儿要干票大的,后续就看爆发力了。”
品鉴会的高潮,是38公里城市智驾实测与多场景泊车体验。别说专家们了,我从试乘的第一刻就开始暗暗观察。坐在东风奕派eπ007+的驾驶舱内,我注意到工程师的小动作——手在方向盘上放松下来,双眼紧盯前方路况,脸上带着淡定的笑容。试驾过程中,天元T200辅助驾驶系统的反应速度有点超乎我的预期。每当遇到静止障碍物,比如锥桶或者马车道停着的三轮车,系统都能根据前后左右的空间迅速判断避让方案,“跟停、车道内避让、借道避让”的操作一气呵成,简直像是老司机在开车。
尤其是系统自带的能够记忆泊车路径和自选车位入库功能,真的让我有点儿服了。当某次你停车位置被人占了,东风奕派eπ007+还能智能匹配相邻空车位,当场给出备选路径。甭提不同楼层泊车这种复杂场景的应这个记忆泊车系统竟然还能把多层选项安排得明明白白。试驾结束,我随车的工程师一脸自信地补了一句:“现在算力只是轻度展示,以后过更新(OTA)还能再充能,城区路径导航、动态障碍避让,体验会越来越得劲。”
不得不承认,东风汽车确实找到了让人眼前一亮的点——既玩高科技,也想到了“下放”。产品搭载了顶尖的禾赛激光雷达、甚至二级智驾功能,但售价却压到了一些人觉得“不可能”的15万级市场。回想以前,智能驾驶似乎总是高端车的专属,现在终于有了一点“普惠”的味道。清华大学的教授王建强后来也点评说,“东风在接触‘智驾平权’,这对用户红利的释放是可贵试探。”我大致能理解这番话,毕竟15万的车能有别的品牌动辄四五十万才有的同类配置,确实算得上接地气了。
活动中也有专家提出更严谨的观点。像同济大学智能汽车研究所所长陈虹手握话筒直接来了个“挑刺儿”,她说东风的智能驾驶系统在多个细节上值得赞许,比如激光雷达扫描频率会随环境变动灵活调整,但她也提醒,“智能驾驶不能冒险,用户体验要特别关注‘风险规避’和‘功能碎片化’之间的平衡。”这话让我不得不点头,很显然,除了直接体验上的效果,还得看有没有顾及边界问题,比如如何规避不同场景间技术割裂。
说起技术细节,不得不提一个反常识的视角——东风的“自研+共创”模式。我原先一直以为,大的传统车企搞智能化,大致是“自己能干了再干,分工能少就少”,但这回我发现并不全对。品鉴会上的技术首席科学家陈涛明确表示,东风的研发是在整合合作伙伴资源,比如华为、地平线等,同时坚持以自主的核心技术链条为底座。东风干得像极了优秀的团队管理者,既握住主导权,又让阵营扩展到整个生态内。这种方式虽不是近几年国内最热的“全栈自研”路线,但经济效益和研发效率上的平衡会非常讨巧。
活动最后环节,是专家们的集体合影。学术泰斗、行业领袖都在,场面好像更大了。听着最后几位提出的意见,我内心也在琢磨东风在智能化赛道上的发展可能性。比如专家朱西产建议东风别过度强调功能堆砌,更重要是集中用户需求,而另一个专家提到东风的商用车优势,建议他们利用物流、环卫车辆场景,做乘用商用结合。这让我意识到,技术上的长板终究是赛道上的底气,但归根是为“厚积薄发”,而不是“一波流”。
走出会场,我跟随车流的目光停留在东风奕派eπ007+闪亮的车身上。它不是未来科技,不是科幻概念车,而是一辆“真实可感”的智能汽车。比起技术噱头,它的意义也许更在于“沉下去”,捅破高端技术和日常用车间的那层膜。它在一条条城市道路间流畅穿梭时,不仅是工程师的汗水凝结,也许是中国车企智能化转型突破本身的某种预言。深冬将至,这场变革好像正在悄然酝酿一个别样的春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