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电动车乱象的背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街头的电鸡一来,速度快得惊人,闯红灯、逆行、抢占车道,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尤其是地铁站旁、BRT车道上,那些高速电动车简直像飞毛腿,让行人都得三思而行。比起公交站,那些乱停的电动车堵得乘客没法下车,只有绕着堵塞的车辆走,真是折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广州的电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610万辆了。估算每天新车牌照大概要4000辆,想象一下,这么多人在路上穿梭,乱象能不多吗?最近一年,超速引发的事故大概1500起,伤亡数百。更吓人的是,有的改装车把限速器拆了,最高时速竟然能跑超80公里。你说安全能靠偶尔自觉维护么?当然不能。很多改装还不光是速度,改大容量电池,增加遮阳伞、大置物箱,导致车辆重心不稳,翻车火灾的新闻也时有耳闻。2024年6-8月,广州就发生了265起电动车火灾,有的还是被改装过火器的电池引爆。
偏偏这些车还在扰民。地铁口、公交站乱停乱放,导致公交车难以靠站,乘客走上机动车道避让,惨不忍睹。这样鸡飞狗跳的场景,谁都想歇一歇,但又觉得反正管不完。这不禁让我想到:谁有空每天都去体验一下飞驰的电蚂蚁?就我,工作太多,偶尔看到有人在路上快跑,我就自嘲:这哪里是通勤,这分明是个高速赛车场。难题在哪?其实很简单——路权分配严重不均。
广州非机动车道设置极少,只有大约32%,远远落后于北京的95%、上海的90%。主要干道上,车道宽度有限,机动车飞驰,电动自行车只得混行。有的骑手们打着众包旗号,也就是兼职骑手,没有固定平台,责任不明确,集体无主。让专用车牌政策变得像空话。你说,这样下去,何谈管理?
在我看来,治理的根本,不能只是一刀切的禁。禁了就完事的想法,太天真。去年,政府试图用S型护栏隔离部分路段,结果因为没有考虑到特殊群体需求,比如残疾人、学生,很多人反映真不方便。于是,护栏就拆了——又白费功夫。这里的道理很简单:政策要听民意,不能盲目硬刚。
还有一块思考的角度,就是基础设施。比如在金沙洲,我看到增设了电单车专用道,虽说效果不错,但不能只依赖增设。像后绕式公交站能让公交车快速进站,也方便非机动车出入。小区的集中充电桩,是不是应该变成标配?我觉得,未来的城市也许换个角度思考,要把电池换电站变成常规配套,甚至推广太阳能充电站点,这样能从源头减少火灾和安全隐患。
对了,你有没有想过,未来如果骑手们考个驾照,至少持F证?开始限制上牌、限购,甚至在严格执法下,电动车的注册和使用才可能逐步规范。许多问题,背后藏着没办法两个字——难在治理和管理成本。
真心觉得,把所有责任都推给政策或管理者,也太简单。这些乱象,是不是也和我们每个人的惯有关?比如:你见过有人在电动自行车上高速行驶,还带着年长的父母或孩子?我倒是遇到过,整天吵吵嚷嚷,似乎安全不过是个装饰品。
我曾经和一个修理工随口聊起这事,他笑着说:这些车子,简直就是个‘移动炸弹’。哪个管?谁负责?这题,有点难答。他们说,管理者没到街上体验,也没人真正试过高速飞驰的感觉。讲真,我还发现,治理这事不能光靠罚款或查车。更关键,是要提升基础设施,让电动车有路可走,不然大家都心里堵着一股怒气。
我说到这里,忽然想到一个点:广州的非机动车道,几乎可以说是笑话。就算划了,也不是连续的、畅通的。每当出行高峰期,电蚂蚁们还是挤上机动车道,前几天我路过白云机场附近,看到一辆电动车逆行,旁边的私家车都在怒目而视,都想骂娘。但又无奈,谁还有时间去强制整顿?
说到治理,我个人觉得,除了硬措施之外,柔性管理更有效。例如用信用积分来管理骑手违规行为,违规多了,就得扣分,限制使用。这种方式不像罚款那么直接火药味重,还能减轻一些对立情绪。或许,还可以针对老大难的场景,比如城中村,设立专用电单车区,让飞驰的电蚂蚁有个合法战场。
长远来看,基础设施升级是根本。增加电动车专用道——我看到金沙洲就在做类似的事情,压缩机动车道,增设非机动车道。这里的前提是:城市的道路要有等级化。再换电站的推广,能中央管控源头风险,也方便居民随时换电,减少火灾隐患。这种就地取电+换电结合的办法,或许能缓解小区充电难的问题。
而且,别忘了——交通管理的软硬结合很重要。比如分区分时段管控,让高峰时段电动车限速,对失控车辆进行信用管理。毕竟,如果每个人都能按规矩出行,乱象就会逐渐消散。不是禁,而是合理调度。
我还在想:这样的治理,真正的难点,是不能只治表。不能只用查扣、罚款、拆护栏。如果没有基础设施的跟上,没有用户的理解配合,没有实际需求的匹配,所谓的路权很快就会变得空洞。或许还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市民为安全、便捷出一份力。
你觉得呢?广州的电动车乱象,要优先解决什么?我个人猜测——也许是真正的公共路径和监管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吧。哪怕是每个小区都建上充电桩,也比无人管的疯跑管用多。其实很简单:只有把合法的空间挤出来,才可能减少非法的乱象。
好了,这点思考先抛出来。你说,城市里的飞天电蚂蚁们,什么时候能真正归队呢?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