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舰队再加一,中国新能源出海迈入自航时代!6月25日,比亚迪“西安号”运输船搭载约7000台新能源车首航欧洲!此外,比亚迪第六艘“长沙号”运输船已于24日启航交付,即将运营;第七艘“郑州号”也已完成海试,预计下月交付。第八艘“济南号”预计在8-9月份交付。数据显示,比亚迪今年5月出口为8.9万辆,再创历史新高。而1-5月出口总销量37.42万辆,同比增长112%。比亚迪的“舰队”计划,不仅是其自身里程碑,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战略的高光时刻。

图源网络
不仅比亚迪,长城、上汽、小鹏、蔚来等造车新势力近年来也纷纷加码海外市场。长城汽车在泰国建立电池、电机本地化供应链;奇瑞在泰国、巴西等地布局工厂,OMODA 5、Jaecoo 7 等主力车型打入西班牙、意大利等市场;小鹏在印尼上市X9 MPV,主打智能辅助驾驶(城市NGP);蔚来在德国、瑞典、荷兰等地布局换电站和直营服务体系,主力车型为 ET5、EL6,创新的“换电+订阅”服务模式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全球汽车市场上活跃,屡屡引人关注。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5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量达20.0万辆,再创新高,同比增长80.9%,环比增长5.8%;1-5月累计出口量达78.9万辆,同比增长37.1%。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强劲崛起。

图源爱普搜汽车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车企不仅在电池技术、智能辅助驾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还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实践,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实际的市场竞争力。
以比亚迪为例,其刀片电池的推出,不仅大幅提升了能量密度,还通过针刺实验等严苛测试,打消了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质疑。此外,奇瑞汽车确立了全球混动技术的标准,并发布了《全球混动技术宣言》,积极布局欧美高端市场。

图源网络
在智能化方面,小鹏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城市NGP),赢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小鹏、蔚来的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的800V高压快充技术,破解欧洲充电焦虑;鸿蒙车机的多语言交互支持,海外用户日活时长超竞品40%。

图源网络
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反哺,这充分说明,中国汽车产业出海,不仅仅是卖更多车,而是用技术标准、产业生态共赢去重塑中国汽车全球化叙事,充分发挥完备产业体系和核心技术优势,实现弯道超车,领跑全球。
深蓝战略:全链路赋能与全球协作
中国汽车企业能从跟跑变为领跑,离不开坚持开放合作的创新模式,中国新能源汽车积极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并加速在 “一带一路” 国家建厂。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优势技术赋能海外,通过供应链洲际迁移与研发设计全球化,实现产业链出海的深化发展。
1.供应链洲际迁移
“电池产能布局到哪,整车厂就跟进到哪。”宁德时代德国工厂已实现本土化生产,匈牙利基地又是宁德时代海外市场布局的关键一子;国轩高科赴美建厂,其动力电池产能贴近整车基地。此举缩短供应链距离、降低物流成本,保障电池供应稳定性,构建全球化产能网络。

图源网络
2. 研发设计全球化
近来,拉美、东南亚、中东和东欧地区对新能源车型需求快速增长,但本土汽车工业不发达,这正是中国车企施展拳脚的理想战场。
以比亚迪为例:斯特拉斯堡设计中心作为比亚迪全球设计网络的核心枢纽,专注于为比亚迪旗下高端品牌(如腾势、仰望)以及面向全球市场(尤其是欧洲)的主力车型提供造型设计、内饰设计、色彩材质设计等全流程服务,共同定义比亚迪品牌的全球设计语言。 这一布局推动中国车企从“性价比” 向“品价比 + 品牌力”升级,通过研发全球化提升全球竞争力。
当然,有机遇就有挑战。在贸易壁垒日益高筑的当下,最坚实的防线莫过于市场政策和品牌信任以及产业链本土化。
1.国际贸易壁垒与政策不确定性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6.3% 的反补贴税,直接压缩出口利润空间。尽管2025年欧盟调整政策,取消整车关税但设定3.5万欧元最低售价,仍迫使车企通过技术溢价(如智能驾驶套件、固态电池包) 维持竞争力;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限制中国电池材料进口,墨西哥工厂布局成为规避北美贸易壁垒的关键。地缘政治风险(如东南亚部分国家的政策摇摆)也增加了海外投资的不确定性。
2.品牌认知与信任度的双重困境
在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中国车企虽凭借性价比快速渗透,如南非市场占比近10%,但消费者对质量稳定性和售后服务的担忧依然存在。例如,沙特消费者更倾向选择日系车,因其售后网络完善。在欧洲,尽管上汽名爵、比亚迪等品牌销量增长,2025年Q1欧洲销量同比增78%,但整体市场份额仍不足5%,且部分消费者仍将中国品牌与“低价倾销”关联。
3.本地化运营能力不足
多数中国车企仍以贸易型出口为主,尚未实现全价值链国际化。例如,中东市场需针对高温环境优化空调制冷和轮胎耐热性,但部分车型因未本地化适配导致用户体验不佳,在欧盟,虽然零跑通过 Stellantis 销售网络快速铺开,但充电基建、多语种智能交互等服务体系仍需完善。
4.核心技术自主化与供应链韧性
尽管中国企业在动力电池等领域取得突破,例如宁德时代全固态电池预量产、液冷超充(华为兆瓦级方案),但芯片、高精度传感器等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奇瑞等企业呼吁加大基础科研投入,攻克“卡脖子”难题。此外,全球供应链波动影响成本控制,2024年欧洲动力电池成本比中国高 38%,削弱了价格优势。
结语
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正处于全产业链转型的关键阶段,在此转型过程中,如何精准定位经济增长点,探索汽车零部件的全球化发展路径,已成为所有出海企业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
为了能够获取汽车产业链企业的精准出海需求,现全球汽车科技网及IATW 英佛国际汽车创新技术周主办方特向广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征集出海需求👇


免责声明: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全球汽车科技网的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或者其他任何异议,欢迎联系。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发布供需线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