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街头,一排排新能源汽车驶过,封闭式前脸、贯穿式灯带、极简内饰——这些元素反复出现,让人陷入“脸盲”困局。上汽集团研发总院总设计师邵景峰在MG4发布会上直言:“新能源时代最大的困境就是同质化,摘掉车标,大家都一样。”
这不是设计师的危言耸听。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千万辆,但设计雷同率竟高达70%以上。超60%的用户抱怨车型“千车一面”,购车时的兴奋感被严重削弱。
趋同背后的安全陷阱
为什么新能源车越长越像?
- 技术特性决定形态:封闭式前脸因电动车无需传统散热格栅而生,贯穿式灯带随着LED技术普及而泛滥,简约内饰则成了压缩研发周期的“最优解”。
- 恐惧失败的跟风:车企对市场“确定性”的过度追求,让模仿成功案例成为常态。某新势力品牌因设计雷同,上市首月销量惨淡,印证了同质化对商业的打击。
- 创新勇气的消退:当市场调研和成本控制主导设计,冒险精神便悄然消亡。一位从业者痛陈:“车企在‘复制粘贴’中,亲手埋葬了品牌灵魂。”
破局者的小众豪赌
面对设计荒漠化,MG选择逆流而上。“哪怕有一点小争议,那也是自己的”,邵景峰在阐释MG4设计理念时,将中式美学作为破局利器:前脸融入传统纹样,灯带汲取山水画意境,内饰通过材质和线条传递东方哲学。
这种坚持带来了回报。MG4在欧洲上市后品牌认知度猛增40%,证明差异化能转化为商业优势。该车以4395mm车身和2750mm轴距打造低趴宽体造型,搭配东来紫、清波翠等大胆用色,在清一色的“黑白灰”车流中格外醒目。
设计复兴的星星之火
行业觉醒的迹象已然显现:
- 政策出手:工信部新规鼓励原创设计专利,推动车企从“制造”转向“智造”。
- 小众实验兴起:部分品牌尝试非对称设计、环保材料,虽冒险却赢得核心用户。
- 技术赋能个性:AI和定制化技术正让用户参与设计成为可能,未来每辆车都可能独一无二。
当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的新车并排时,消费者仅凭外观几乎无法辨识品牌——这种危机背后藏着机遇。邵景峰说:“设计很难,很苦,但也很有乐趣。”这份乐趣,正来自打破同质化的创造快感。
今日互动:当选择新能源车时,设计差异与技术性能哪个更能打动你?
支持设计派:颜值即正义!千篇一律的造型消磨购买欲望,独特设计是品牌灵魂的体现。
技术优先派:续航和安全才是硬道理,再美的设计也抵不过电池衰减带来的焦虑。
中庸立场:二者本不该对立,真正的标杆车型应该做到设计惊艳与技术领先的完美平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