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到上海的高铁,有时候比去隔壁县还慢!作为长三角北翼的重要节点,扬州正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实:连淮扬镇高铁淮扬段日均开行量已经突破50对,但京沪二线建成后,这里的运能缺口预计将达到40%。这就好比一条原本宽敞的马路,突然要承担两倍的车流,堵车在所难免。
扬州的目标很明确,要在“十五五”期间实现GDP万亿目标。但现实却很骨感:沿江经济带贡献了全市68%的GDP,而里下河地区却像被遗忘的角落。这种发展失衡,就像一个人一条腿粗一条腿细,走路都不稳。宝应县75万人口,加上氾水镇中心辐射的30万人,本应是发展的生力军,却因为交通不便,经济活力大打折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氾水枢纽3.0方案应运而生。这里将成为一个超级交通中转站,蚌盐铁路(货线)、淮扬350(客专)和内河港联运无缝衔接。货物可以通过铁路运来,再通过内河港运往各地,就像一个高效的物流超市。更绝的是,这里还将打造一个黑珍珠餐饮生态圈,以长鱼面馆为核心,把美食和旅游结合起来,让高铁站不再只是匆匆过客的驿站,而是一个让人愿意停留的地方。
淮扬高铁的客流可不简单。宝应县和氾水镇覆盖的105万人口,再加上高宝金三角贡献的18%扬州GDP,这条高铁就像一根金线,把散落的珍珠串了起来。有人会问,这么多人坐高铁,真的能带动经济吗?看看淮安东站就知道了,周末日均客流23000人次,这些人带来的消费,就像一场春雨,滋润着沿线的商业。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扬州开始和周边城市抱团取暖。宝应氾水镇和高邮界首镇联合申报国家文旅融合示范区,把古乡镇文旅和红色旅游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旅游线路。在省际协作上,苏皖两地采用公铁合建桥方案,节约用地30%,就像两个邻居一起修路,既省钱又高效。
淮扬高铁的升级,不仅仅是修几条铁路简单。近期,预可研报告将嵌入国土空间规划,设置数字孪生站体预留接口,让高铁站的运营更加智能。中期,组建淮扬高铁产业基金,引入社会资本,让高铁站周边的商业开发更高效。远期,开通红色旅游专列,联动《柳堡的事》影视IP化,让文化也能搭上高铁的快车。
这条高铁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里下河地区的发展之门。预计到2027年,高铁经济带将使里下河地区人均收入提升25%。更重要的是,当古老的运河古镇氾水与现代高铁枢纽相遇,这不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文明的对话。
淮扬高铁的升级,是扬州的一次自我革新。它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程,而是一个撬动区域发展的杠杆。当铁路线变成经济带,当高铁站变成聚宝盆,扬州正在用一条铁路,书写着共同富裕的新篇章。这条铁路,不仅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更拉近了人们与美好生活的距离。未来的扬州,值得期待!你觉得这条高铁会给扬州带来哪些变化?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