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汽车撞坏天门山“天梯”护栏事件及双班倒争议深度解析

事件背景:极限挑战变意外现场

2025年11月12日,奇瑞汽车旗下风云X3L车型在湖南张家界天门山景区进行“极限挑战测试”,试图攀爬全长300米、垂直落差150米、坡度达45°的999级“天梯”。然而,测试过程中车辆因安全防护绳固定点卸扣脱落,导致防护绳缠绕车轮、动力受阻,车辆下滑撞坏部分护栏。事件引发网友热议,质疑奇瑞“为营销不顾安全”,甚至调侃“连进口越野车都鲜少挑战”的路况是否适合国产车测试。

奇瑞汽车撞坏天门山“天梯”护栏事件及双班倒争议深度解析-有驾

奇瑞致歉:风险预估不足,承诺担责

11月13日凌晨,奇瑞汽车发布致歉声明,承认测试中断并造成护栏损坏,强调未造成人员伤亡及环境破坏。声明中,奇瑞将事故归因于“对潜在风险预估不足、细节把控疏漏”,并承诺承担场地修复费用及全部善后工作。尽管态度诚恳,但网友指出,天门山作为5A级景区,封闭“天梯”两日进行商业测试已影响游客体验,而护栏损坏更暴露了测试方案的安全性漏洞。

双班倒争议:研发压榨背后的行业焦虑

此次事件并非奇瑞首次陷入舆论漩涡。10月中旬,一张内部邮件截图显示,奇瑞试行研发部门“双班倒”制度,要求CAE仿真、碰撞测试等环节24小时轮班,以将整车研发周期从20个月压缩至12个月。这一举措被外界解读为“压榨研发人员”,并引发对产品质量与员工权益的双重担忧。

奇瑞汽车撞坏天门山“天梯”护栏事件及双班倒争议深度解析-有驾

双班倒的逻辑:速度至上,但风险隐现
奇瑞的“双班倒”试点针对T、T项目,旨在通过压缩开发周期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然而,汽车研发并非流水线作业,设计环节需连续思维,测试环节需实时研判,供应链配合更需精准协同。业内人士指出,强行推行双班倒可能导致:

设计质量下降:设计师思路难以“接力”,交接时间成本高,甚至需重画方案;

测试漏洞增加:夜间测试虽可延续设备运行,但问题研判需人工参与,疲劳状态下易忽视细节;

供应链风险:关键零部件夜间供应中断可能导致测试停滞,形成“空转机”现象。

历史教训:内卷式加班的反噬
奇瑞并非首次因加班文化引发争议。2024年7月,该公司被曝强制员工无偿加班超20小时/周,仅提供10元餐补,甚至以“末位淘汰”威胁调休申请。彼时舆情显示,员工绩效与加班时长挂钩,导致“996”“896”成为常态,而创新活力与工作效率反而下降。此次双班倒政策,被视为“内卷式管理”的延续,折射出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压力下的焦虑。

行业视角:快消品节奏能否撑起汽车品质?

当前,汽车行业正经历“快消品化”转型,新款车型迭代速度堪比手机。传统研发周期(2-3年)被压缩至1年以内,甚至出现“当年立项、当年量产”的案例。奇瑞的“双班倒”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但其背后隐藏的矛盾不容忽视:

奇瑞汽车撞坏天门山“天梯”护栏事件及双班倒争议深度解析-有驾

质量与速度的平衡
Gartner调研数据显示,持续单休团队在第三个月后代码错误率上升37%,需求理解偏差增加42%。而MIT人效实验室追踪发现,连续单休8周后,程序员日均有效代码行数下降40%。汽车研发虽非纯代码工作,但设计、测试环节的认知负荷同样导致效率衰减。奇瑞若忽视这一点,可能重演“验证不足即上市”的质量风险。

人才吸引力的考验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提供双休的IT企业岗位投递量是单休企业的3.7倍,Z世代从业者中92%将双休列为求职首要条件。奇瑞的双班倒政策可能加剧人才流失,尤其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创新活力依赖于研发人员的创造力,而非单纯工时叠加。

未来展望:效率革命需兼顾人性与创新

奇瑞的“天梯挑战”事故与双班倒争议,本质上是传统车企在转型期的阵痛反映。一方面,市场竞争倒逼企业缩短研发周期、加速产品投放;另一方面,过度追求速度可能牺牲质量与员工权益,最终损害品牌信誉。

行业专家建议,车企应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效率与质量的平衡:

数字化工具赋能:利用AI辅助设计校验、虚拟现实办公模式减少交接损耗;

灵活工作制探索:在关键环节实行双班倒,同时保障研发人员休息权;

供应链协同优化:与供应商建立24小时响应机制,避免夜间“空转”。

结语:从天门山的意外到研发室的灯光,奇瑞的这场“效率革命”提醒我们:汽车不仅是机械产品,更是安全与创新的结晶。在速度与质量的博弈中,唯有尊重人性、敬畏技术,方能真正驶向未来。

#奇瑞汽车就天门山测试意外致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