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最近的一系列大动作,无疑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浪潮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伊万·埃斯皮诺萨提出的“背水一战”,并非危言耸听,而是这家老牌车企面对时代变革,主动求变、开启全面重塑的响亮号角。这背后,是一场关乎未来竞争力的深刻调整,也为观察整个行业的转型提供了绝佳窗口。
聚焦核心:大刀阔斧的降本增效
面对当前的市场环境,日产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执行力。其核心策略“Re:Nissan”计划,首要任务就是让企业“瘦身健体”,变得更敏捷、更高效。这体现在几个关键维度:
1. 成本结构优化: 目标是到2026财年,在2024财年实际成本基础上,节省高达5000亿日元的固定和变动成本(各2500亿日元)。这不是简单的削减,而是结构性的重塑。成立由首席技术成本官(总交付成本官)领导的、约300名跨部门专家组成的“Sprint Team”,专注于工程优化、采购效率提升和供应链体系重构。团队已经提出了2300多个降本想法,其中800多项已进入实施阶段,预计能为2026财年节省750亿日元。这体现了日产对成本控制的系统性思考和强大执行力。
2. 生产布局精简: 为了提高效率和资产利用率,日产计划到2027财年,将全球整车生产工厂从17家整合至10家。同时,动力总成工厂也将同步精简,并取消了在日本九州建设磷酸铁锂电池工厂的计划。这种聚焦核心产能的举措,有助于释放资源,集中力量。
3. 研发流程提速: 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产品迭代速度是核心竞争力。日产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正全力改进开发流程。目标包括:将新车型的开发周期大幅缩短至37个月,后续家用车型更是缩短至30个月;将零部件复杂度降低70%;通过平台整合优化,到2035财年将平台数量从13个减少到7个。这些措施能显著降低工程成本、提升效率,让日产更快地将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推向市场。
4. 人员结构重塑: 作为转型的一部分,日产计划在2024-2027财年期间,在全球范围进行人员优化,涉及约2万个岗位(约占员工总数15%),涵盖制造、销售、行政管理和研发等多个部门。这旨在建立一个与未来业务规模和战略重点更匹配的精干团队。
重塑产品与市场:精准发力,重拾竞争力
降本增效是基础,重塑产品与市场战略则是日产面向未来的关键布局:
1. 产品开发优先级调整: 为了集中资源确保核心产品的成功上市和竞争力,日产暂停了部分高级车型以及2026财年之后的产品活动。这意味着资源将更集中地投入到最紧迫、最能带来回报的项目上。
2. 聚焦六大核心市场: 日产清晰地界定了未来发力的主战场:美国、日本、中国、欧洲、中东和墨西哥。针对每个市场制定了差异化的策略:
美国: 发力混合动力等增长领域,并利用日产品牌协同效应重振英菲尼迪。
日本: 扩大车型覆盖,巩固英菲尼迪本土影响力。
欧洲: 专注B级和C级SUV。
中东: 强化大型SUV竞争力。
墨西哥: 定位为重要出口枢纽。
中国: 重中之重——押注新能源! 这是日产全球战略中最具看点的一环。面对中国新能源市场的蓬勃发展和自主品牌的强劲势头,日产明确将中国市场作为其新能源转型的核心战场。在上海车展亮相的纯电轿车N7,搭载了8295P芯片、端到端组合驾驶辅助系统、AI零压云毯座椅等先进配置,正是日产在中国市场“重押”新能源、展现技术实力的最新力作。
3. 强化在华投入: 日产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东风日产,计划到2026年底投入100亿元人民币用于新能源研发,技术中心人员也将增至4000人。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马智欣强调,日产将加速在华新能源布局,计划到2027年夏季向中国市场投放10款新能源车型。更值得关注的是,日产正积极探索“在中国,为全球”的可能性,考虑将中国供应商纳入全球制造生态系统,并计划将搭载中国合作技术的车型出口海外。这种深度本土化和“借力打力”的策略,是日产应对中国市场竞争的关键一步。
拥抱合作:开放心态,寻求共赢
在“Re:Nissan”计划中,“强化合作伙伴关系”被列为三大支柱之一。虽然与本田的合并谈判未能达成,但日产明确表示,与本田在车辆智能化和电气化等领域的合作探索仍在继续。同时,面对美国关税政策等不确定性,日产也表达了与其他日系车企探讨新合作方式应对共同挑战的意愿。这种开放合作的态度,是复杂环境下分散风险、整合资源、加速技术发展的务实选择。
背水一战:转型的决心与曙光
日产汽车当前面临的挑战,是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加速转型的一个缩影。巨额亏损、销量压力、成本高企,这些都是转型期必须经历的阵痛。埃斯皮诺萨直言不讳地指出“成本结构非常高”、“入不敷出”,并强调“必须以更强的紧迫感和更高的速度进行自我变革”,这充分体现了管理层的清醒认识和破釜沉舟的决心。
“Re:Nissan”计划的核心,是推动日产从依赖规模盈利的模式,转向依靠结构性改革和核心竞争力驱动增长的模式。这是一场从战略、产品、组织到思维的“全域重构”。
降本增效是“止血”和“强身”的基础: 通过关闭工厂、优化人员、削减固定和变动成本、简化平台和零部件、加速研发流程,日产正在努力构建一个更轻盈、更灵活、更具成本竞争力的体系。
聚焦核心市场和产品是“发力点”: 特别是对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全力投入和新产品的加速推出(如N7),是日产扭转在华颓势、抓住未来增长的关键。
开放合作是“借力”: 无论是技术合作还是应对共同挑战,寻求外部协同将为转型增添动力。
这场转型无疑充满挑战,执行力度和效果仍需时间检验。但日产展现出的清晰战略方向、果断的决策力和强大的执行力,已经为其“背水一战”注入了积极的信号。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深刻洗牌,日产的这场自我革命,不仅关乎其自身能否重回正轨,也为整个行业如何应对转型挑战提供了宝贵的观察样本。对于关注汽车行业发展的我们而言,日产未来三年的每一步,都值得持续关注。黎明前的黑暗或许漫长,但主动求变的决心,永远是穿越周期、迎接曙光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