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行业有个数据炸出来,讨论得特别热。新能源车企的亏损,看起来真是“吓人”。有些头部企业,一年亏几十亿,有些新势力甚至亏到快上百亿。更夸张的是,亏得还很硬气,发布会一个接一个开,车型越推越多,融资也从没停过。你一边听他们说未来多美好,一边看财报就会忍不住问:这也太不正常了吧?到底是怎么了?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从这些数字拆开看看,到底是亏在哪,为什么亏这么多,亏完还有信心活下去。
首先说营收。新能源车企的营收倒是挺快地在涨,尤其头部几家,动不动就几十万台销量,单车均价也能顶住二三十万。毛利也不是没往上涨,个别品牌甚至都能跑到20%以上。这些数字放到传统燃油车企里,其实还算好看。但问题来了,营收涨的同时,亏损也在同步扩大。这亏损是怎么出来的?拆一拆这里的账。
研发和营销是两个大头,尤其是研发。新能源车企的研发投入,基本都摆在明面上。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砸进去,除了电池、电驱系统这些硬件,还得研发智能驾驶、软件服务,甚至座舱里的芯片和语音系统。每一个方向都烧钱,而且烧得很“任性”,因为竞争激烈,大家都想做全套,谁都不敢落下。你说毛利率涨了怎么还亏?很简单,研发的钱直接吃掉了利润。再看营销,新能源车企的打法跟传统燃油车完全不一样。以前燃油车企靠4S店,广告投得克制,渠道分担营销费用。但新能源车企不一样,直接对接消费者,营销预算翻倍。展厅、试驾、品牌活动、社交媒体运营,哪样都不能少。再加上几乎没有账期,发车卖车的钱基本都直接砸回去扩产、搞研发。不亏才怪。
有人会问,是不是这些车企自己玩得太猛了?其实放到更大的行业背景里看,这种亏损并不意外。传统车企也在全面电动化转型,虽然账面利润看起来还在,但他们的研发投入已经开始暴涨。燃油车的利润在向新能源车输血,研发周期拉长了,回报率自然更慢。外资品牌也没跑掉,像沃尔沃这种豪华车企,推新架构、搞超混,背后是巨大的研发压力。再看新势力,亏损多是因为它们的模式本来就重。新能源车不仅是造车,还是科技行业,智能化、服务体系这些都得自己搭,前期投入注定很高。
那问题来了,这些亏损是在乱花钱吗?还是一种有规划的战略?这里得分两种情况。一些头部新能源车企,比如比亚迪、蔚来,他们的亏损其实是战略性的。先抢市场,再用规模效应把成本降下来。尤其是蔚来,它亏得多但模式很清晰,高端市场站住了,品牌溢价能支撑后续发展。研发投入也是为了未来的技术储备。再看沃尔沃这种豪华品牌,它们是在用技术升级抢话语权,亏损换市场切入点。还有一些新势力,比如一些二线品牌,就有点危险了。亏了钱但没占住市场,研发方向也不够明确,那就是真走不下去。
所以,这个亏损看着吓人,但拆开来其实没那么危险。它更像是新能源车企过渡期的阵痛。咱们不能单看数字,还得盯着它们的动作。未来能不能盈利,关键在于它们的技术方向和市场策略是否清晰。是战略性亏损还是无序烧钱,这才是更值得关注的点。
最后总结一句,这些账面上的亏损,别太早下结论说没救了。汽车行业的转型从来不是一两年的事,新能源车企亏损的背后,是整个行业的剧烈变革。看表面数字容易被吓着,但真正决定未来的,是它们能不能把这阵痛熬过去,找到自己的节奏和机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