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上车,感觉方向盘变轻了点。
这事儿其实挺微妙的。你知道的,现在这种中期改款,很多车厂其实都在试图用续航+智能组合拳来挤破市场同质化的瓶颈。
9月中旬,一家厂家妹子跟我说:最低配都快接近19万,还是纯插混。我当时心想,这价格,算是诚意价还是想试水?不过最惹我注意的,是那次发布会上一句新款续航提升至175公里,我心里就问,这提升到这个数字,究竟能帮消费者打消多少焦虑?升到200公里算极限了吗?还是说,行业潜规则就是300公里才算够用?
估算——我看了几款同价SUV,续航大多在160到200公里,样本少,可能有偏差。也就是说,这次唐DM-i的新版本续航达到了行业少见的中偏上水准。我猜这个数字背后,应该和动力电池的开发、成本控制有关。拼命推175公里,肯定少不了厂家的成本限制+市场期待的博弈。
我还记得有次跟销售聊天,他笑着说:现在大部分客户其实续航差不多都在这个区间,几个小时跑城里,够了。你说,他是不是太笃定?其实我也在想,除了电池,电机效率、轻量化、能耗控制,都是那看得到摸不着的秘籍。好比你调一锅汤,火候和料量都得恰到好处,一不小心就火大或者淡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新车的标识挺有意思——最高配搭载的是天神之眼B方案的激光雷达,比起别的版本用的天神之眼C,感觉声明更强一些,但价格也明显上去。你会不会觉得,这其实是厂家的试水策略?别的车型还在图个智能帮手,它推荐买天神之眼的,可能是觉得那才叫科技感。
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样的价格区间,配置和续航能差那么多?或许,可能厂商觉得,增加一些智能辅助,能拉高整体体验线;但另一方面,技术推进的成本,显然也让该部分的售价上去了不少。
这里我得说点自我更正:刚刚我也在想,续航提升到175公里,是不是有点趋于合理了?毕竟,之前许多车的续航在150以内。真要说,能让消费者心安的,不还是那一块电池容量和稳定性?我想,如果能到200公里,或许能真正缓解焦虑。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印象中品牌方也在强调整体续航1240公里——这个数字听起来很牛,但实际工况很难达到。叫我猜猜,要不是纯电续航跑城里,普通用车里,如果百公里电费按0.6元(这段先按下不表),每公里油钱大概0.36元,电能成本又低点,平时出行其实也就十几块钱搞定。是不是?这让我觉得,要是真按理算,续航175公里其实就够用大部分日常。
而我最喜欢调侃的,是车厂用提供七座布局,看似附加价值,实际因为整体空间结构多配一点,成本也会升一点。然后,空间感相比竞品,几乎没有明显差异。你说,坐在里面,是不是舒适感被设计师调节得很到位?还是像拼装一样拼出来的,那点空间,够用就好,毕竟也不是真的为了排队用。
我还记得,某次朋友开完新车回来,他一句话:我觉得,要是续航再长点,心里就踏实。其实他自己都没细想过,续航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只要够用就行,或者说,是商家在这个指标上下的精明游戏?其实我一直觉得,续航像个心理安慰剂,你要是真在市区跑,剩余100公里也够用;但要是长途,还是得有心理准备。
话说回来,唐DM-i的智能化带来了不少便利。别的小车,觉得20万出头买个车,配置都差不多,智能眼光都在漂亮上下功夫,可是真的用起来,能智能到什么程度?天神之眼B+雷达方案,跑高速能帮你扫障,我还是觉得挺值的。实际用着,开个自动跟车、车道保持,感觉还是挺顺畅的。
我偏要问个突兀点的问题——你觉得这个175公里的续航,在哪种场景下最实用?我反正觉得,城市通勤、上下班,差不多能撑一天,但如果偶尔周末出个远门,这续航就显得紧张了。你会不会觉得,除了续航,充电的方便更重要?但其实充电桩布点多不多,还得看地区。
(这段先按下不表)好的地方是,价格比起之前的版本略有提升,但也多了点智能配置,算是舍得一身剐,敢把扬眉弹。
说到这,难免会想到:两三年后,这些配置还能值多少钱?买车,更多时候是买个心安。我个人猜测(不细想,也许会错)——这个175公里版本,未来如果再降价,可能会变成性价比打折版,变成替补车型。
总结——其实我挺喜欢这个更新的,无论是续航的小提升,还是配备的智能化。毕竟,谁不喜欢多点安心挂在车上?但又有个疑问,无论配置怎么升级,得看我们平时怎么用,才能打个漂亮的心理战。
好了,车门开了,我还得去修理厂再看几台车。你觉得,这样的续航提升,有没有让你觉得还能接受?还是觉得还得更长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