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克世锦赛亚洲首冠,赵心童为何选择比亚迪,背后有何商业布局

赵心童成为比亚迪形象大使这事儿,乍一看是体育明星和民族车企的"天作之合",可细琢磨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一个在斯诺克球台上创造历史的年轻人,怎么就突然成了汽车广告里的"门面担当"?这年头,冠军的头衔是不是都成了商业变现的快速通道?

记得赵心童夺冠那天,多少人为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斯诺克小子热泪盈眶。他在英国谢菲尔德克鲁斯堡剧院举起奖杯时,那场景多纯粹啊——绿色台呢、白色母球、专注的眼神,这才是体育该有的样子。可转眼间,这位"中国斯诺克第一人"就站在了比亚迪的镁光灯下,说着"深圳是梦想起航的地方"这样的广告词。不是说运动员不能接代言,但这么迫不及待地把冠军价值榨取得一滴不剩,是不是太着急了?

看看我们周围吧,哪个奥运冠军不是刚下领奖台就被品牌商围追堵截?全红婵的辣条、苏炳添的汽车、谷爱凌的奢侈品...体育明星的商业化运作已经成了流水线作业。企业们像发现金矿似的扑向这些年轻人,谁还记得他们最初打动我们的,是那份对运动的纯粹热爱?当商业代言的数量成了衡量运动员价值的标尺,我们是不是正在亲手毁掉体育精神的本真?

更让人膈应的是这种"民族情怀"的绑架。比亚迪在官宣文案里特意强调"中国首位、亚洲首位",把体育成就和民族品牌强行捆绑。赵心童在英国训练时开的比亚迪成了"日常陪伴",这话听着怎么这么假?一个在英国生活的斯诺克选手,日常开国产电动车?企业要营销无可厚非,但非要把爱国情怀当卖点,是不是有点欺负老百姓的智商了?

我认识不少体育圈的朋友,他们最怕的就是"成名即代言"的怪圈。有个省队教练跟我说,现在小队员才拿个全国冠军,就有经纪人上门谈合作。十几岁的孩子,动作还没定型,先学会了在镜头前摆pose。当体育明星的光环越来越亮,运动员的本色却越来越淡,这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

斯诺克世锦赛亚洲首冠,赵心童为何选择比亚迪,背后有何商业布局-有驾

不是说商业和体育不能结合,但总得有个度吧。耐克当年签乔丹,是看中了他对篮球的极致追求;梅西代言阿迪达斯,是因为他确实穿着这双鞋创造奇迹。可现在我们的商业合作呢?比的不是契合度,而是谁给的钱多。企业把运动员当活广告牌,运动员把代言当提款机,观众看到的是一地鸡毛的营销狂欢。

赵心童才24岁,他的斯诺克生涯才刚刚开始。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他如何在球台上续写传奇,而不是他代言了多少个品牌。比亚迪要是真支持中国体育,不如多建几个台球俱乐部;要是真欣赏赵心童,不如赞助几个青少年斯诺克赛事。把商业合作搞得这么赤裸裸,除了能多卖几辆车,还能留下什么?

体育明星的商业价值不该是榨汁机里的水果,挤完就扔。当每个冠军都要被迅速"变现",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运动的纯粹,更是对卓越的真正尊重。下次再看到这类代言新闻,别急着叫好,先问问自己:我们到底是在捧冠军,还是在毁冠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