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续航遭实测打脸,达成率仅65.5%?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YU7上市仅18小时,锁单量便突破24万台,几乎以摧枯拉朽之势刷新行业记录。在雷军式的强势宣传和“交个朋友”式的用户情绪引导下,市场情绪一度高涨,YU7仿佛成了智能电动车中的现象级产品。然而,热度还未散去,第二波舆论却已悄然袭来——这一次,不是订单量的狂欢,而是实测续航的争议。

小米YU7续航遭实测打脸,达成率仅65.5%?-有驾

近日,搜狐汽车对YU7 Max版进行了一次公开实测。在空调设定为23℃、两人乘车、胎压调至2.9bar的基础上,这台搭载101.7kWh麒麟电池、官方标称续航为760公里的车型,最终仅跑出492公里,达成率仅为65.5%。相比之下,特斯拉Model Y长续航版实测550公里,智界R7更达到619公里,达成率高达91.6%。数据面前,小米YU7的“真实续航”表现显得格外刺眼。

这也直接击穿了此前品牌宣传所塑造的续航预期。就在不久前,小米方面还引用了某第三方测试成绩,高调宣布YU7在续航测试中“夺冠”,并声称达成率接近94%。雷军本人甚至公开表示,标准版车型“北京到上海只需充一次电”,用以彰显续航能力的信心。然而,当实测数据揭开滤镜,外界的疑问迅速发酵,舆论反转几乎在一夜之间完成。

从配置层面看,YU7 Max的技术规格确实亮眼。800V高压平台、碳化硅电驱、101.7kWh的三元锂电池,这些配置都站在了行业的前沿。问题并不出在账面参数,而在于这些先进配置在现实高速工况下的“适配性”。换句话说,小米的三电系统尚未完全调教出理想的能耗控制能力,尤其是在长距离高速行驶场景中,这个短板被放大得极为明显。

小米YU7续航遭实测打脸,达成率仅65.5%?-有驾

讽刺的是,在市场对真实续航越来越敏感的当下,小米似乎把更多筹码压在了快充上。YU7的400kW快充能力确实领先,理论上十几分钟就能充入一大半电量。但这终究是个补救手段,而非根本解决方案。在补能体系尚未全面铺开的环境里,真正缓解用户焦虑的,仍是一次充电能跑多少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YU7的交付能力目前也受到限制。即便订单火爆,Max版单周交付仅860台,且年产能锁定在20万辆,导致部分用户的提车周期甚至被拉长至40周以上。产品热度确实够高,但产能与体验的落差,会在后期逐渐反噬前期积攒的信任。

小米用极具穿透力的品牌效应打开了造车的第一道门,但持续经营远比一时爆红更考验底力。当真实续航、用户交付周期和市场口碑三重压力袭来,这场流量驱动的汽车首秀能否转向稳健运营,才是决定YU7能否成为“下一个爆款”的关键所在。眼下的风波,也许只是一个提醒——热度很快会散,技术最终说话。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