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新车矩阵逐步推出,具体阵容是啥?日产新产品能逆风翻盘吗?日产混动车技术不如比亚迪DM-i,值得买吗?

2025年,日产在中国市场推进电动化转型计划。根据2月份曾公开的规划,日产计划在2025-2026年推出多款新车,从燃油到混动、插混全覆盖。这是一场"绝地反击"还是"被迫应战"?

最近日产的动作确实多了起来。基于日产2月份发布的新车规划和后续产品线规划,日产正加速推出新产品。2025年10月,2025款逍客正式上市;2025年7月,2025款轩逸·经典改款上市;而奇骏PHEV、天籁等混动插混车型也在规划中。

这消息意味着:"日产终于开窍了?""轩逸、天籁这些曾经的销量担当,现在拿出什么新招数?"要知道,这可是2025年车市"淘汰赛"白热化阶段,比亚迪、特斯拉、理想这些新势力早就把市场瓜分得差不多了,日产2024年在国内销量为69.6万台,未进入销量前十,被网友调侃"日系三杰里最蔫的那个"。

那问题来了:多管齐下推新产品,从燃油到混动全押注,这次日产到底是"绝地反击"还是"被迫应战"?咱今天就来扒扒。

日产新车矩阵逐步推出,具体阵容是啥?日产新产品能逆风翻盘吗?日产混动车技术不如比亚迪DM-i,值得买吗?-有驾

【第一部分:日产新车矩阵逐步推出,具体阵容是啥?】

根据日产官方规划,2025年已上市或即将上市的新车包括——燃油阵营:2025款逍客(已于10月上市)、2025款轩逸·经典改款(已于7月上市);混动阵营:天籁混动版(2026年规划,搭载e-POWER技术);插混阵营:奇骏PHEV(规划推出,目前在海外市场2025年推出)。

当时很多人嘀咕:"燃油车还推?新能源都卷成麻花了!"结果仔细看配置单,直接"真香警告"。这波操作,日产可不是瞎赌。

2025款逍客已经在10月上市了,这是燃油阵营的"主力选手"。官方指导价12.59-17.49万,但目前市场促销价9.98万起。这款车搭载2.0L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马力151匹,配合CVT变速箱。

燃油经济性方面,官方数据显示6.67升百公里,实际驾驶油耗在8.3升左右。这个表现在同级合资SUV里算不错,毕竟日系车在油耗控制上一直有底蕴。逍客的定位很直接——瞄准小镇青年和二胎家庭,那些对空间有实际需求、对价格敏感的用户。

对标的是哈弗H6国潮版起价9.89万和吉利博越COOL起价9.98万,你看这价格就明白日产在想什么了。咱们看看市场反应怎样——10月上市以来,销量数据还在不断更新,但从预订量来看,消费者对这个价位和配置组合还是有兴趣的。

2025款轩逸·经典改款在7月就上市了,这款车直接砍掉了老款那些"老气"的设计元素,换上了12.8英寸的中控大屏,车机系统支持苹果CarPlay和华为HiCar,这在同价位产品里确实有竞争力。

最关键的是价格,官方指导价7.99万,这比老款便宜了幅度挺大。摆明了是要和比亚迪秦PLUS DM-i(起价7.98万)抢"8万级代步车"市场。说实话,在这个价位上,消费者能选择的合资轿车不多,轩逸经典这手棋还挺狠。

轩逸经典搭载1.6L自然吸气发动机和CVT变速箱,配置虽然不算豪华,但对于预算紧张的购车者,这就够用了。后排空间还不错,日常家用完全没问题。很多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对这种"够用"的产品其实需求很大。

再看混动和插混的阵营。天籁的混动版本计划在2026年推出,搭载的是日产最新的e-POWER混动系统。这里特别需要说明一点——e-POWER和插电混动(PHEV)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很多人容易混淆。

e-POWER是日产的混动技术,发动机只负责发电,完全由电动机驱动车轮,100加油不需要充电。插电混动PHEV呢,既可以加油也可以充电,还有纯电续航里程。这两种技术路线差异很大,消费者政策享受也不一样。

天籁e-POWER系统就是典型的只加油不充电的混动方案,油耗表现会很经济。日产这套技术已经在全球销售超100万辆,主要在日本和东南亚市场,可靠性和耐用性都有保障。

奇骏PHEV的规划更值得关注。这款车才是真正的插电混动,支持外接充电。根据规划,奇骏PHEV将搭载PHEV系统,纯电续航在100公里左右,这个续航距离对日常城市通勤来说足够了。

奇骏PHEV对标的是丰田RAV4荣放双擎E+,后者的价格在24.88-29.78万。从这个价格带来看,日产如果能把奇骏PHEV的价格控制在合理区间,就有机会从丰田手里抢一些消费者。

RAV4荣放双擎E+的纯电续航是87-95公里,综合油耗1.1-1.2升百公里,这些指标还是不错的。但问题是价格太高,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25万级的投入。日产如果能以更低的价格提供接近的技术方案,就有竞争力。

从整个新车矩阵来看,日产的思路很清晰——底层用燃油车守住消费者基盘,中层用混动车跟风新能源浪潮,上层用插混车争抢高端市场。这种全方位的布局,说明日产已经意识到,光坚守燃油车肯定没出路,必须跟上电动化步伐。

【第二部分:从"技术日产"到"跟风日产",日产为啥突然变了?】

如果你对日产还有点印象,可能还记得"技术日产"这个老牌宣传口号。可现在看,日产怎么反而燃油车还在推,混动车技术也不算顶尖?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其实这就是日产的"无奈转型"。

先看大环境。从搜索数据看,2025年国内车市新能源渗透率已经在50以上的水平,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新车销量是新能源。燃油车销量连年下滑,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日产在国内的销量表现正在快速衰落,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2024年日产中国区销量为69.6万台,这个数字放在整个行业里,连前十都进不了。要知道,比亚迪一个品牌的销量已经接近500万级别,上汽通用五菱、吉利、奇瑞这些自主品牌都在400万级别。日产曾经也是月销10万以上的品牌,现在月均销量已经跌到不足6万。

再看2025年的表现,1-9月累计销量457138台,同比还在下降。这说明什么?说明日产在中国市场的衰落是实实在在的,不是危言耸听。竞品方面,比亚迪靠插混和纯电月销30万以上,特斯拉Model Y单款车型一年卖50万辆,连五菱宏光MINI EV这种微型电车都能月销5万。

反观日产,轩逸虽然还能挤进轿车销量前三,但主要靠的是老款车型清库存,新款销量未必理想。奇骏、天籁这些曾经的中坚力量,现在月销连1万都够呛。这个对比有多扎心,想象一下就知道。

问题的根本在于,日产没有抓住新能源的风口。当比亚迪在2015年左右就开始大力发展新能源时,日产还在坚守燃油车和混动车的阵地。结果呢,市场已经完全变了。新消费者购车时的第一想法就是"要不要新能源",很少有人会先考虑日产。

日产的新策略就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继续做燃油车,但改变策略,转向下沉市场,抓住那些仍然对燃油车有需求的用户。这些用户主要分布在三四线城市,他们对续航里程有焦虑,对充电设施不放心,对加油的便利性很看重。

轩逸经典和逍客这两款车就是为这部分用户准备的"过渡产品"。通过大幅降价,日产希望在燃油车市场保住一定的销量基盘。这不是多光荣的策略,但这是现实,也是务实的选择。

另一条腿就是加紧布局混动和插混产品。日产的e-POWER技术在全球已经卖出超100万辆,虽然国内知名度远不如比亚迪的DM-i系列,但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是有保证的。发动机只负责发电,不直接驱动车轮,这套逻辑简洁明快,油耗表现也很出色。

天籁的e-POWER版本、奇骏的PHEV版本,这些都是日产在新能源方向上的探索。虽然不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有话题性,虽然在纯电续航上可能没有优势,但胜在"稳妥"和"可靠",更适合那些对激进技术有疑虑的消费者。

从品牌认知度来看,"轩逸销量王""奇骏越野能力强"这些印象在下沉市场根深蒂固,日产还有这笔品牌资产可以用。很多年纪大一点的消费者对日系车的"耐用性"和"可靠性"有天然信任,这是比亚迪等自主品牌需要花时间积累的。

所以日产这次的转变,本质上就是"被逼到墙角后的务实选择"。燃油车保住基本盘(主要是下沉市场),混动和插混车抢新市场(主要是一二线城市),这样或许能稳住市场份额,避免进一步衰落。这不是"突然开窍",这是被市场逼出来的选择。

面对比亚迪的全面进攻,面对特斯拉的强势地位,面对新势力的崛起,日产已经没有条件去固执己见了。它必须放下"技术日产"的傲慢,承认市场的变化,调整战略。这种调整虽然显得被动,但至少比持续衰落要好。

【第三部分:日产新产品能逆风翻盘吗?】

日产新车矩阵逐步推出,具体阵容是啥?日产新产品能逆风翻盘吗?日产混动车技术不如比亚迪DM-i,值得买吗?-有驾

现在问题变成了:一口气推多款新车,从燃油到混动全押注,日产这次到底能不能翻身?

先看看有什么优势。最明显的就是价格。2025款逍客促销价9.98万起,2025款轩逸经典只需7.99万,这些价格在合资品牌里确实是"狠"的代名词。同级合资竞品中,哈弗H6起价9.89万,吉利博越COOL起价9.98万,你看这就是正面竞争。

价格优势不是虚的,对预算有限的消费者来说,能便宜几万块真的很关键。日产通过降价策略,可以从同级合资品牌手里抢一些客户。这是拼价格,不是拼技术,但在今天的市场里,价格竞争力能决定销量。

第二个优势是产品线覆盖面广。从8万级的轩逸经典,到10万级的逍客,再到20多万级的奇骏PHEV,从燃油到混动再到插混,日产几乎覆盖了所有主流价格带和动力形式。

这样做的好处是,当消费者来看日产的产品矩阵时,不会再说"日产只有一两款车"。总能找到适合自己预算和需求的产品。相比之下,很多自主品牌虽然产品众多,但价格区间和产品定位往往重复。

第三个优势是品牌认知度还在。虽然这些年日产的市场表现不理想,但"轩逸"和"奇骏"这两个名字在中国消费者心中还是有分量的。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日系车的"耐用"印象根深蒂固,很多人身边都有开日产的亲戚朋友。

这种品牌基础不是一两年能积累的,日产虽然衰落了,但还没有到彻底沦为二流品牌的地步。如果产品和价格能跟上,还有机会唤醒这些沉睡的品牌价值。

但日产面临的挑战同样明显,甚至可以说更大。

首先是新能源技术的差距。虽然e-POWER系统成熟可靠,但在电池能量密度、快充速度、续航里程等硬性指标上,对比比亚迪的DM-i系列和其他插混产品,确实有差距。


比亚迪秦PLUS DM-i虽然起价只需7.98万,但整套技术方案、电池能力都是业内一流的。如果日产奇骏PHEV要和它竞争,光有"日系品牌"这个光环还不够,价格和续航都要有说服力。

日产新车矩阵逐步推出,具体阵容是啥?日产新产品能逆风翻盘吗?日产混动车技术不如比亚迪DM-i,值得买吗?-有驾

这里有个关键问题——日产能否把插混产品的价格控制在足够有竞争力的水平?如果和进口丰田RAV4荣放一样高价,那就完全没有竞争力了。日产需要证明,它能以更优的价格提供不逊色的性能。

第二个挑战是智能化。现在的消费者,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的年轻消费者,对车机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期望有智能语音助手、OTA远程升级、丰富的生态应用。日产呢,虽然在轩逸经典上配了12.8英寸大屏,但整体车机系统还是"老年机水平"。

语音助手反应迟缓,不支持连续对话,应用生态匮乏。这和特斯�拉、比亚迪的"冰箱彩电大沙发"智能座舱完全是两个维度的东西。对追求智能体验的消费者来说,日产这方面确实拉胯。

第三个挑战是市场信任度。这是最难改变的,也是最致命的。很多消费者现在的第一反应就是"日产衰落了",甚至有人会说"买日产不如买二手日系"。这种集体认知一旦形成,要靠一两款新车来扭转,难度很大。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不仅基于产品本身,还包括品牌前景、售后服务、二手车保值率等综合因素。日产现在处于衰落周期,即便产品不错,也有人会担心"五年以后日产会不会做不下去"。这种心理障碍,光降价是解决不了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销售网络和服务。日产在中国的经销商网络虽然还不少,但随着销量下滑,一些经销商也在考虑是否要继续代理日产品牌。销售和服务的衰落会进一步打击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所以综合来看,日产新产品能否翻盘,关键不在产品本身有多好,而在于:一、产品上市后的实际口碑是否真的不错;二、价格竞争力能否长期维持;三、日产能否在智能化方面迎头赶上;四、日产的品牌衰落周期能否扭转。

这四点缺一不可,单靠降价肯定不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日产在这四方面都还需要发力。产品出来了,市场会给出最真实的评价,最终销量数据才是判断标准。


【第四部分:网友吵翻了!常见疑问解答】

日产新车矩阵逐步推出,具体阵容是啥?日产新产品能逆风翻盘吗?日产混动车技术不如比亚迪DM-i,值得买吗?-有驾

日产新车官宣后,网络评论区直接成了"大型辩论现场",各种问题铺天盖地。咱们挑一些典型问题来聊聊。

问题1:"日产逍客配置如何?便宜有好货吗?"

答:2025款逍客搭载2.0L自然吸气发动机,151马力,配CVT变速箱,这套动力搭配在10万级SUV里不算顶尖,但足够用。官方油耗6.67升百公里,实际驾驶在8升出头,经济性还不错。

配置方面,正常的舒适装备都有,12.8英寸触屏、倒车影像、定速巡航等该有的都有。如果你对配置要求不是特别高,只想要个靠谱的合资SUV,逍客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同价位的自主品牌SUV虽然配置更丰富,但品质稳定性还是有疑虑的。

问题2:"轩逸经典这个价格,为什么不直接买比亚迪秦PLUS DM-i?"

答:这是个好问题。秦PLUS DM-i起价7.98万,轩逸经典7.99万,价格基本持平。但两款车的产品定位不同。

轩逸经典是纯燃油车,配1.6L自然吸气发动机,CVT变速箱,没有电池、没有混动系统。秦PLUS DM-i是插电混动车,有1.5L发动机加电池和电动机的组合,这是完全不同的技术方案。

如果你所在城市有充电条件,对纯电续航有需求,那秦PLUS DM-i更合适,它的综合油耗会比轩逸经典低很多。如果你所在地区充电设施不完善,对充电没有信心,那轩逸经典这种纯燃油车反而省事,加油方便,也不用担心电池衰减。

这两款车各有各的适用人群,不能简单说哪个更好。取决于你的实际用车环境和需求。


问题3:"日产奇骏PHEV和丰田RAV4荣放双擎E+比,能赢吗?"

日产新车矩阵逐步推出,具体阵容是啥?日产新产品能逆风翻盘吗?日产混动车技术不如比亚迪DM-i,值得买吗?-有驾

答:这个问题问得好。RAV4荣放双擎E+的价格在24.88-29.78万,纯电续航87-95公里,综合油耗1.1-1.2升百公里,这些指标确实不错。

丰田的这套混动技术已经在全球应用多年,可靠性毋庸置疑。但问题是价格太高,这个价位的购车人数本来就有限。日产如果能把奇骏PHEV的价格控制在20万出头,提供接近的技术参数和续航里程,就有竞争力。

关键是,日产奇骏PHEV目前还没有上市,无法直接比对具体参数。从规划看,纯电续航在100公里左右,这比RAV4的87-95公里更有优势。如果价格能便宜5万以上,那对消费者来说就很有吸引力。

问题4:"日产混动车技术不如比亚迪DM-i,值得买吗?"

答:这涉及到两个不同的技术路线。日产的e-POWER是"混动",比亚迪的DM-i系列是"插电混动",两者本质不同。

e-POWER只加油不充电,纯粹靠发动机发电来驱动电动机。DM-i既可以加油也可以充电,充满电后可以纯电行驶一段距离。在纯电续航和充电便利性上,DM-i系列有优势。但e-POWER的好处是简洁可靠,不用担心电池衰减,使用成本相对透明。

如果你追求"最新技术"和"最强性能",DM-i系列更全面。但如果你更看重"合资品牌的稳定性"和"混动的平顺性",日产e-POWER是个不错的选择,属于"稳妥派"的技术方案。

问题5:"日产现在还值不值得买?"

答:这是最关键的问题。简单说,日产现在值得买不值得买,取决于你对日系品牌的信任程度。


如果你是日系车的铁粉,对日产的耐用性和可靠性有信心,那现在这个价格时段买日产,确实是"捡漏"。毕竟品质不会因为销量下滑就变差,一辆日产的寿命可能比很多自主品牌更长。

日产新车矩阵逐步推出,具体阵容是啥?日产新产品能逆风翻盘吗?日产混动车技术不如比亚迪DM-i,值得买吗?-有驾

但如果你很看重品牌前景和二手车保值率,那就要考虑清楚。日产现在处于衰落周期,五年以后的保值率肯定不会很理想。而且选择日产意味着后续配件、维修、保养服务可能会慢慢缩水。

最理性的态度是,日产的新产品用来日常家用没问题,但不要对品牌的未来有太多期待。把它当成一个"物美价廉"的代步工具就好,别指望它升值或者保值。

【结语:日产的"绝地反击"还是"回光返照"?】

从2025年推出的新产品矩阵来看,日产终于不再"躺平"了。燃油车保基本盘,混动车跟风布局,最起码有了点"战斗"的样子。但这波能否成功,取决于多个关键因素。

一是产品质量和市场口碑。新车上市后的实际表现、消费者评价、售后服务,这些都会直接影响销量。如果逍客和轩逸经典能获得不错口碑,那会吸引更多消费者。如果反馈不好,那再便宜也白搭。

二是价格竞争力的可持续性。日产现在通过降价来竞争,但这种策略能坚持多久?如果一直靠打价格战,利润会被压得很低,最终对企业发展不利。什么时候能靠产品实力而不是价格吸引消费者,才是真正的翻身。

三是智能化的进展。这是日产的明显短板,目前来看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如果日产的新车在智能座舱、车机系统、驾驶辅助等方面都还停留在"老年机"水平,那早晚会被淘汰。

四是品牌衰落周期能否扭转。这是最难的部分,需要的不仅是新产品,还需要市场认知的转变。当消费者都认为"日产衰落了"时,再好的产品也需要时间来改变这种集体认知。


客观来说,日产这次的多管齐下是正确方向,但能否成功还需时间检验。在比亚迪、特斯拉、新势力的围剿下,日产要想保住二线合资品牌的位置,不是通过推几款新车就能实现的。

日产新车矩阵逐步推出,具体阵容是啥?日产新产品能逆风翻盘吗?日产混动车技术不如比亚迪DM-i,值得买吗?-有驾

日产需要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国内车市已经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新能源份额越来越高,燃油车市场在持续萎缩。日产虽然推出了混动和插混产品,但这些产品能覆盖的消费者有限。

最关键的问题是,日产有没有能力推出真正的爆款新能源车?现在看还不够清楚。2025款逍客和轩逸经典是燃油车,天籁e-POWER是混动不是插混,奇骏PHEV才是真正的插混,但还没上市。

如果奇骏PHEV能在价格和性能上打动消费者,那日产或许能找到突破口。如果这款车也无法获得市场认可,那日产在中国市场的衰落可能已经无法扭转。

最后的灵魂拷问:如果你现在预算在15-25万买SUV,你会选日产奇骏PHEV(等待中),还是继续选比亚迪宋PLUS DM-i或者其他竞品?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代表了日产未来的命运。日产能否绝地反击,最终还要靠市场投票。现在下结论还太早,但趋势已经很清楚了——留给日产的时间和机会都不多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