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5B洲际战略弹道导弹作为中国战略核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次阅兵式中以其陆基固定发射井的身姿亮相,屡次成为焦点。在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十大洲际导弹”排名中,它稳居第二位,然而,它也面临着多种不可避免的挑战。
中国自1965年开始研制“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这是中国的第一代洲际战略导弹。这种导弹使用了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液体燃料的火箭发动机,第一级配备了四台并联发动机,推力达到了75吨,第二级则是单台发动机加游动发动机,推力为25吨。此外,“东风”-5导弹还配备了惯性气浮陀螺稳定平台和集成电路数字式弹载计算机,结合新的液压伺服系统。为了提高命中精度,该导弹还配备了小钝头锥弹头,使其导弹的命中精度达到了500米。自1981年开始服役后,“东风”-5导弹成为了中国唯一的洲际打击力量。在90年代,中国对该导弹进行了改进,提升了发动机性能和打击精度,采用了双组元推进剂,将其射程从12000千米提高到了13000~15000千米。然而,“东风”-5A导弹只能携带一枚300~400万吨的核弹头,而美国和苏联早已使用了分导式多弹头技术。
在进行城市打击时,核弹头的威力虽然重要,但精度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空中爆炸的2万吨核弹,距离爆炸中心0.5公里处的超压值为1.2大气压,会对地面上的人员造成极重度伤害;距离爆心0.9公里处的超压值为0.8大气压,会造成重度伤害;距离爆心1.4公里处的超压值为0.4大气压,会造成中度伤害;而在距离爆心19公里的地方只会有轻度伤害。而一个空中爆炸的50万吨核弹,距离爆炸中心分别为2.3公里、3.2公里、4.8公里和6.5公里时,超压值依次为多少。尽管50万吨核弹的威力比2万吨核弹增加了25倍,但杀伤半径只增加了3.4倍。
使用分导式多弹头技术的战略导弹,其母舱内装载多个小型核弹头。这些弹头能够分别导向各自目标,相较于单一大当量核弹头,其杀伤效果更为显著。例如,一枚战略导弹可携带6至10枚这种小型核弹头,若精确制导,足以造成像纽约、伦敦或北京等超大城市70%以上的人员伤亡。300枚核弹头足以使任何一个国家陷入石器时代。
但要合理、准确地分布每个导弹头的着地位置以实现最佳破坏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个导弹头都配备了独立的制导和最终推进系统,因此必须使制导和推进系统微型化,以控制导弹在大气层中飞行和再入大气层时的姿态稳定问题。导弹在真空段飞行50~100千米后才能脱离整流罩并释放导弹头,第一个导弹头的释放位置由第一个目标点确定,纵向散布范围达到1450-1660千米,横向散布范围为几十千米。为了躲避反导系统的拦截,母舱还携带数十个诱饵弹头,每释放一个导弹头就改变一次飞行轨迹,直到所有导弹头都被释放完。导弹头随后可以沿不同的轨迹攻击不同的目标。“东风”-5B的弹体基本与“东风”-5A相同,但增加了携带4~6颗分导式导弹头的能力,在2006年试射成功后即投入现役。
东风-5B洲际弹道导弹使用液体燃料,需要在发射前进行加注,这导致发射准备时间较长且只能在固定的导弹发射井内进行发射。1979年开始部署时,共建造了24个真假发射井,然而这些发射井并非加固型,使得导弹处于非发射状态,备战准备水平较低。转换为可发射状态需要数天时间。这些导弹发射井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保持24小时待发状态,以应对对手的核打击并在第一波打击到达之前完成核反击。相比之下,美国第一代“大力神”1洲际弹道导弹的地下发射井极为复杂,配备多种配套设施,占地面积广泛。除了三座深度近49米、直径12.2米的发射井外,还需建造共用的指挥控制中心、动力中心以及两座制导天线站,总造价高达5100万美元。
为了避免核弹头落下后造成的强烈震动,以及导弹与井壁碰撞,导弹被托举在巨大的钢架上,钢架由井底的8根巨大弹簧支撑。弹簧作为减震缓冲器可吸收来自土壤的冲击能量。除了导弹外,所有设备都配备有弹簧和液压减震设备。导弹“大力神”1的燃料是RP-1煤油和需要在-183℃下低温储存的液氧,只能在发射前加注。每枚导弹都有单独的储存和加注设施,并且需要用“脐带杆”与导弹相连,发射时需要一同升到地面。由于氧化剂会很快蒸发,导弹从加注燃料到发射至少需要15分钟时间。设备间紧邻导弹,内有通风、空气、温度、湿度、电源电气、液压蓄能和通信等设备。
三个发射井共用的动力中心是一个三层的拱顶建筑,内部配置了四台功率为100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每台发电机能够提供2400伏特、60赫兹的三相电力,以供指挥中心、制导天线和导弹发射井使用。指挥控制中心通常与动力中心配套出现,是一座两层至三层的建筑,高度为13.4米,直径为11.2米,建筑底部支撑在六个直径达到500毫米的复式弹簧装置上。建筑的上层包括指挥控制室、通信设备间和综合办公室。指挥控制室的核心设备是“雅典娜”制导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占地34平方米,重量为9.5吨,价格达到180万美元。它配备了256字节的24位核心存储器用于数据处理,并且配有一个8192字节的磁鼓用于程序和数据的存储,数据运算通过“打孔卡”进行。该计算机的主要功能包括接收指令、选择打击目标、计算弹道轨迹以及执行发射命令。
控制指挥室内有4名备战人员全天守候,发射需2名备战人员同时旋转2把钥匙才能启动。两个钥匙孔相距很远,单人无法启动。外部人员若要进入,需在门口电话呼叫指挥控制中心内备战人员开启大门。底层设有维修区、机械设备房、空气处理设备、监控系统、电气设备、配电设备、餐厅、洗手间、储藏室、任务准备室等。指挥控制中心旁的出入口设有楼梯和货运电梯,向下10米通往地下发射井通道。门厚300毫米,重3吨,进入者必须在外门和内门处读取并销毁带有秘密代码的字条,之后两扇门才会打开。
下方建筑设有密集的管道和电缆,涵盖每个楼层、战位、入口、隧道、通道、发射井、天线站、指挥控制中心、发电机、推进剂储存和加注设施。地面基地周围设有警卫室,以确保随时能够接收指令和上报情况。此外,还建有两座互为备份的制导雷达天线升降井,用于发射时抬升到顶端以跟踪和引导导弹。各种通道均设有紧闭的防爆隔断,发射井与其他建筑的通道之间设置了2个互锁的防爆隔断门,一次只能打开一端,另一端则是紧闭状态。井口周边几千米范围内有7至8名警卫人员全年全天候进行警戒,警戒设备一旦发现异物进入即会自动报警。
“大力神2”导弹的导弹井深度为44.5米,直径为16.7米,内部由发射筒、特种钢板层、特种水泥层、钒土层和特种水泥层五层结构组成,部分墙壁厚度为2.4米。该导弹使用混肼-50和四氧化二氮作为燃料,可以在常温下长期储存,加注准备时间只有1分钟。但需要注意的是,该种燃料剧毒无比,所以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戴着防护服和背着氧气罐进行操作。在加注时,需要先将燃料槽罐车开到发射井周围并将燃料冷却至15.5℃后再输送到地下储存和加注设备中。由于“大力神2”导弹的结构与工艺相对简单,建造成本较低,仅为830万美元,而每枚导弹售价为220万美元,年运营成本为196.4万美元。截至1963年底,美军已建造了18个导弹井,其中有54枚“大力神2”导弹处于战备值班状态。
针对防御措施问题,美国在建议放弃生存能力较弱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因此,中国正在注重后勤和机动发射方面的研究和发展。1995年,中国研发了东风-31型导弹,使用了运输/起整/发射车,具有极强的公路机动能力。该导弹的射程仅有8000千米,无法打击美国本土地区。因此,中国在1984年推出了代号为“201工程”的“东风”-41型导弹。该导弹经常储存在坚固的地下洞库中,只有在需要使用时才会出动,以确保反击报复的机会。据报道,发射井部署的导弹生存能力仅为30%,相比之下,核潜艇的生存概率可达90%以上。特朗普时期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奥巴马时期国防部长利昂·帕内特,以及美国第19任国防部长威廉·佩里都曾呼吁放弃陆基洲际弹道导弹,而中国在这方面的态度并不明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