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车展的聚光灯下,BMW 新世代概念车以 “二十四节气” 主题显示惊艳亮相时,人们忽然意识到:这个以 “终极驾驶乐趣” 闻名的汽车品牌,正在用一种温柔而坚定的方式,搭建起科技与人文对话的桥梁。当引擎的轰鸣与非遗的低语在时光中相遇,书写着属于汽车工业的文化自觉。
在清美实验室里,看见非遗的另一种可能
五月的清华美院,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漆艺传承人手中的木胎上,旁边是工业设计教授电脑里闪烁的 3D 建模图。这是 “清美 - BMW 非遗保护创新基地” 里寻常的一幕,却正在孕育着不寻常的改变。十位来自漆艺、编织、陶瓷等领域的非遗传承人,带着世代相传的技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出火花。他们要为宝马新世代车型设计 “非遗 + 智能” 概念文创,从嗅觉设计到智能交互,传统工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 “数字化蜕变”。
项目推进的时间表里藏着巧思:五月遴选传承人,像是在春天播下种子;六至九月的创意工作坊,恰似夏日里的精心培育;十月成果发布,则如同秋日的收获。这种 “季节般的节奏”,暗合着二十四节气的智慧,也暗示着文化传承的自然规律 —— 不是拔苗助长的创新,而是如年轮生长般的蜕变。当漆盘上的纹样与汽车前脸的线条重叠,当竹编的纹理成为智能座舱的装饰元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件文创产品,更是一个时代对传统的温柔回应。
沿着大运河,寻找文明的后视镜
七月的河南,隋唐大运河畔的风带着历史的气息。宝马 “中国文化之旅” 的车队停在古老的码头边,传承人下车时手中的笔记本电脑与腰间的传统工具形成奇妙对比。他们要探访的,是运河沿岸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 那些历经千年的石桥、陶艺作坊,还有口耳相传的船工号子。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文化采风,而是一次文明溯源的 “时空穿越”。
大运河作为 “联结” 与 “出行” 的象征,与宝马的品牌基因不谋而合。但宝马的目光更远:他们不仅用镜头记录下运河的波光桨影,更通过跨界 Vlog《赏味苏州》,让苏绣的细腻与苏帮菜的精致跃上屏幕。当镜头扫过绣娘指尖翻飞的丝线,再切到宝马车型流畅的腰线,观众忽然明白:所谓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长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血脉。千万次的播放量背后,是现代人对文化根脉的集体回望。
从青瓷茶具到企业基因,责任是最长远的创新
在 MY BMW APP 上,“非遗龙泉青瓷旅行茶具” 的上线看似偶然,实则是宝马十九年非遗保护之路的必然。这套由史德与张雷联手打造的茶具,将越窑青瓷的温润与宝马新世代的极简设计融为一体,壶盖的弧度呼应着车型前脸,向心中控的理念化作茶具的开合逻辑。当用户用这套茶具冲泡新茶时,指尖触碰的不仅是千年窑火的温度,更是一个企业对 “文化生活化” 的执着探索。
从 2005 年的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到 2021 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宝马的社会责任版图始终与中国社会的脉搏同频共振。在汽车行业内卷于续航里程与智能驾驶的当下,宝马选择了一条看似 “缓慢” 的道路 —— 用十九年时间,让非遗从博物馆的展柜走到车主的生活,让文化传承从公益项目变成企业基因的一部分。这种 “长期主义” 的背后,是对商业本质的深刻认知:真正的品牌价值,存在于用户对文化认同的情感共鸣之中。
当汽车成为文化容器,我们驶向怎样的未来?
在宝马新世代的设计理念里,“更人文、更智能、更负责任” 不是空洞的口号。当车载系统显示着二十四节气的动画,当非遗文创成为车主社群的文化符号,汽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承载文明的移动空间。这种转变,暗合着汽车工业的终极命题:当技术突破物理极限,唯有文化能赋予出行以灵魂。
站在 2025 年的节点回望,宝马的非遗保护之路早已超越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成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范式。它告诉我们:传统不是创新的枷锁,而是灵感的源泉;科技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文化的载体。当宝马的车轮碾过现代公路,留下的不仅是轮胎的痕迹,更是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轨迹。或许,这才是汽车工业最动人的风景 —— 在追逐速度的路上,始终记得放慢脚步,倾听历史的回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