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行业新闻里,有个数据跳出来挺吸引我。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SUV市场占比已经超过六成,特别是中大型SUV的销售增速似乎还在不断扩大。
你会说,这不奇怪。大空间、舒适感好,买车的不少家庭都考虑养娃养宠物这种多功能用途。
说真格的,市场也在变,客户的需求其实也在变,尤其是像我身边那帮朋友,换车的意愿逐渐偏向高端、大尺寸,觉得买个中大型SUV,空间够大,长途出行也不吃力。
(这点我刚才翻了翻朋友的聊天记录,几个人都说要升级到更大更高端了,2024款的车子可以说是在天花板上拼命,但竞争也没少)
你知道,作为一个实操党,我天天看车账、供应链、研发流程,感觉这次大众的与众08方案挺有意思。
第一,尺寸够大。
5000mm长、3030mm轴距,放谁身边都觉得还可以再大点。比起同价位的车型,像理想L6、问界M7都差不多,就是大众的优势——品牌认知会多点信任感。
但这里有个陷阱(这段先按下不表),尺寸越大,设计和成本也得跟上。你不可能只在车门上下功夫,细节里各种折衷都会出现。
而且这个尺寸,也不是只堆料。我想象中,背后的供应链其实像我们做餐馆,原材料贵也买不起,但要保证品质。
这福气也是,宁德时代电池组,700公里续航,听起来挺美。
我试想了一下百公里油耗(虽然纯电没油耗),大致能算算耗电:以230kW最大功率,正常跑高速,意味着它的能量换算,可能在20-25度电/百公里上下。
这算一笔一家车企的成本账,我估计,换算下来,纯电动力的成本压得很紧。
(其实我猜每公里成本大概3块多,没仔细算,只是随手心算,可能也有偏差。)
回到车里,环抱式座舱、虚拟仪表、AI助手,像手机APP升级一样,未来出场还得看OTA的稳定性。
我还在想,尽管智能驾驶系统的示意图没有激光雷达,但实际操作中,配合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能做到哪些真实的智能?
这点我有一点小怀疑,也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到体验。
(可能有些读者会觉得担心,毕竟智驾这个赛道太花哨,像我们开玩笑说的:你确信车能自己走,但你敢让它带娃按路线跑吗?)
作为大众安徽第一款本土研发的产品,融合了ID.EVO的设计理念,工艺细节我还挺期待。
我想到,ID家族的车其实一直偏向技术先进,但要看本地化后,能否站稳脚跟——毕竟,要和特斯拉、蔚来这些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新贵硬刚,光靠进口技术可能还不够。
市场上,30万的售价基本上是一个门槛,如果真能比配置兼顾品质,可能会吸引不少刚换中大型SUV的用户。
但是啊,我也在想(没想过这个细节),这个价格放在汉兰达、汉若、甚至是进口的G90旁边,要不要点低调炫耀策略,要不要强调电动车的荣耀?这在中国市场可不是简单的技术堆料问题。
这里的竞争其实很微妙,不只是产品本身。
而且,除了刚提到的价格策略,还有谁会关注它的二手保值率?(这点很奇怪,但对家庭用户来说挺重要)
我看了一下市场调研,大概目前纯电SUV平均五年后会贬值快30%—40%,但豪华品牌的还会好点。
我觉得,未来大众要不要请回收专家串个门,因为好车型、低损耗,才能稳住用户信心。
好吧,算了,我也自问不可能全知道。
再说,工厂什么时候投产?2026年?那还得考虑外部环境变化,包括政策、供应链波动、甚至地缘政治。
或许某天你会打个比方:纯电车像是新宠,但老宠汉兰达还在坚持。
那你觉得,除了这些技术和政策的因素,用户真实的需求还会发生什么变化?
有没有可能他们会更在意用车体验而不是参数指标?
我那朋友说,经历过一次堵车后,他对车的耐用性更敏感了。
(这也是为什么,产品开发不能只看标签—比如续航、空间,还得考虑用时间带来的真感受)
说到这里,脑子里又跳出个问题:你觉得,未来哪一类配置能让家庭用户心甘情愿掏腰包?
可能是更智能的后排娱乐,还是更便捷的朋友圈智慧出行?
我估算,除了配备人脸识别+宠物监控这类鸡肋,很多用户真正关心的还是从A到B的便利——或者说,怎么让他们用得开心。
这辆车的机会点在哪?这个市场又会哪个方向突围?
这也许是我未来的潜在观察点。
闭上眼,我相信,大众在电动领域的布局,只会越走越深,但它的挑战也在后面。
我挺期待的——但也怕太快,会不会给新人制造过度期待的幻觉?这问题挺有趣。
(这还真得看市场怎么验证,但我想,最真实的还是用户的嘴,他们愿意为啥买单?)
好了,这个新车观察日记先到这里,留点悬念:以你观察来看,这个金到底能亮多久?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