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如同易碎的水晶,破镜难圆。小米汽车,正面临着这样的窘境。
一块碳纤维机盖,4.2万元!这足以购买一辆经济实惠的汽车!小米曾极力渲染其“赛车级”材质、“双风道”设计和“卓越散热”性能。然而,车主们揭开华丽的面纱后,发现不过是皇帝的新衣!除了多一块支撑的塑料板,其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并无二致。所谓的“双风道高效导流”,甚至无法撼动一张薄纸,遑论引导气流、降低温度。这并非高科技,而是赤裸裸的“智商税”!更令人担忧的是,在高速NOA辅助驾驶模式下发生的116km/h的碰撞事故,这无疑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小米轻描淡写地以“满足复刻造型需求”来回应,这与发布会上慷慨激昂的技术宣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4.2万元,仅仅买了一个徒有其表的空壳?消费者并非愚昧无知,岂能被如此敷衍搪塞?超过300位车主自发组建维权群,要求全额退款,这足以彰显他们的愤怒和失望,更体现了小米品牌信任的崩塌。
忆及当年,小米手机凭借“性价比”赢得了无数米粉的青睐。如今,造车之路却充斥着“文字游戏”,用浮夸的辞藻包装概念,用模糊的技术边界收割消费者的情怀。承诺如空中楼阁,事故发生后却百般推诿,将责任转嫁给消费者。诚然,辅助驾驶需要驾驶员的全程监控,但这不应成为系统故障和安全隐患的借口!
正如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所言,打造一个汽车平台通常需要六年时间,而一些企业成立不到六年便推出了多款车型,“胆子太大了”。此言一针见血!特斯拉耗时17年,蔚来、理想、赛力斯也历经八九载,而小米仅用了三年!如此神速,不禁令人想起“拔苗助长”的寓言。
小米延续了其手机业务的互联网思维,试图用概念、流量和话题制造热点。然而,汽车并非手机,也非快速消费品。它关乎生命安全,不容丝毫懈怠。“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古人诚不我欺。技术固然需要突破,但安全才是至高无上的底线!
如今,消费者追求的是集“大冰箱”、“大沙发”、“大彩电”于一体的智能汽车。然而,我们是否对技术抱有足够的敬畏之心?“双风道”、“纳米材料”、“AI大模型”等炫酷的科技词汇,是否掩盖了技术背后的安全隐患?
对于小米汽车而言,当务之急并非推出更多新车型,而是潜心钻研技术,确保安全。切勿再沉迷于“文字游戏”,切勿再消费“情怀”!消费者渴望的是货真价实的产品,是安全可靠的出行体验,而非一堆华而不实的高科技噱头!
信任的重建,任重道远。小米汽车,当慎之又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