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出行”模式的推动下,网约车行业曾经蓬勃发展,为广大从业者提供了灵活的就业机会,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但近期,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出现了:多地网约车司机月净收入不足4000元,不少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门为此发布风险提示,敲响了行业警钟。
以河南郑州为例,据郑州市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中心5月9日消息,主城区现有39家获得经营许可证的网约车平台,发放网约车运输证约3.5万本,注册在岗驾驶员约2.59万名。可就在2025年4月,郑州市网约车日均实际运营车辆2.93万台,每天约有6000台剩余运力闲置。从司机收入数据来看,网约车单车日均营运时长约9.5个小时,最长营运时长可达15个小时,单车日均订单量约14单,毛收入约210元,部分从业人员月净收入不足4000元 。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时间,换来的却是相对微薄的收入,反映出当地网约车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无独有偶,四川西昌的网约车市场也面临类似困境。截至2025年5月6日,该市万人出租车拥有量已达40.5辆,显著高于同类型城市。相关通告显示,西昌市网约车市场已超饱和,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司机接单难度增加,收入自然难以保证。
深圳、海口等地同样存在问题。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在《2025年3月份深圳市网约车行业运营动态与风险提示》中提到,全市网约车日均完成订单量约为12.4单/车,市场已饱和。海南海口市交通运输和港航管理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海口市网约车日均完成订单量处于0 - 5单的约占36.1%,处于6 - 10单的约占33.0%,11单及以上的约占30.9%。全职网约车驾驶员日均上线时间约13小时,扣除平台抽成后的日均营运流水处于200元 - 280元区间内,收入状况不容乐观。
是什么造成了如今网约车司机收入下滑、市场饱和的局面?从市场供需角度来看,近年来网约车平台数量不断增加,许可运营的车辆和驾驶员数量也大幅增长,远远超出了市场需求。比如一些城市,短时间内大量人员涌入网约车行业,导致车辆供过于求,很多车处于空驶状态,司机们不得不为争抢有限的订单而陷入激烈竞争 。
平台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一方面,部分平台为了获取更多利润,提高了对司机的抽成比例。有司机反映,平台抽成比例在20% - 30%甚至更高,这使得司机每完成一单的实际收入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平台间的竞争策略也影响着司机收入。为吸引乘客,平台常常进行低价促销和补贴活动,这迫使司机不得不降低接单价格,进一步压缩了收入空间。
公众出行模式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进一步普及,人们出行有了更多选择,这分流了一部分原本可能选择网约车的潜在客户,导致网约车订单量进一步下降。
面对这种现状,多地交通管理部门纷纷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有意从事网约车经营的企业和个人要谨慎入行。对于已经在行业内的司机来说,也在积极寻求应对之策。有的司机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如保持车内整洁、礼貌驾驶等方式,来增加乘客满意度,期望获得更多订单;还有的司机尝试优化运营时段,选择在订单高峰期出车,减少空驶时间,提高接单效率 。
网约车行业正处在一个关键转折点。市场饱和、司机收入降低等问题不仅影响着从业者的生活,也关系到行业未来的健康发展。对于相关部门而言,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约车市场的监管和调控,引导行业合理有序发展;对于网约车平台来说,应思考如何在保证自身盈利的同时,保障司机的合理权益;而对于有意进入该行业的人员,在做出决策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市场现状,理性评估风险,避免盲目跟风。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让网约车行业走出当前困境,重新焕发生机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