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隐藏式车门把手:科技美学须将安全置顶

据新华社报道,5月8日至6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拟对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布置、标志、安全功能、结构强度等作出规定,此举引发社会关注。
近年来,汽车行业掀起电动化、智能化变革浪潮,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独特设计与科技感,成为众多车企提升产品辨识度与高级感的“新宠”。这种车门把手与车身一体化,可减少风阻系数,从而降低燃油车油耗,增加电动汽车续航,也得到不少车主的青睐。
然而,在应用过程中,隐藏式车门把手却暴露出诸多不容忽视的隐患,严重威胁驾乘人员生命安全。首先,部分车型的隐藏式把手强度不足,在遭受外力冲击时容易损坏,导致车门无法正常开启。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如北方的冬季,隐藏式车门把手被冻住的情况屡见不鲜,车主往往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解冻,严重影响使用体验。在控制逻辑上,一旦车辆遭遇碰撞、起火等事故,造成断电现象,电动式外门把手与车门内把手容易失效,增大救援及逃生难度。
同时,隐藏式车门把手通常隐蔽无明显标志,在紧急情况下,无论是车内人员自救,还是外部救援人员施救,都难以快速准确识别操作,延误宝贵救援时机。此外,其复杂的结构和较多的电子元件,使得故障率较高,维修成本也大幅增加。
此前,多起交通事故中,隐藏式车门把手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最终导致悲剧发生,引发公众对其安全性的质疑。这些惨痛案例警示我们, 追求汽车外观美观与科技感,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此番工信部果断出手纠偏,可谓切中要害、正当其时。
工信部拟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从多个维度为隐藏式车门把手的设计“立规矩”。例如,要求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机制,确保在断电、碰撞等事故中,车门系统仍能开启,保障救援及逃生通道畅通;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全标志,使其清晰可见,降低紧急情况下乘员的逃生难度;明确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要求,防止事故发生后门锁操纵机构功能丧失。这些规定将有效填补当前隐藏式车门把手安全标准的空白,为车企设计生产提供明确指引,切实提升汽车安全性能。
对于车企而言,应积极响应工信部号召,将安全理念贯穿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全过程,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技术成为生命的守护者。期待在新的国家标准规范下,隐藏式车门把手在科技感与安全感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于危急时刻打开“生命通道”,而非锁死“生命之门”。
来源:工人日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