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万就修了这么个东西?开车的张师傅,眼看着旁边那条崭新却几乎空无一人的非机动车道,再瞅瞅自己车道里那些见缝插针、灵活穿梭的电动车,心里那股火蹭地就上来了。这事儿在东莞,成了个怪圈。
花大钱办好事,本来是皆大欢喜的剧本,可偏偏在这里演砸了。东莞有700多万辆电动车,这数字什么概念?比很多小国家的人口都多。旁边还有500多万辆汽车在虎视眈眈。这两种交通工具搅和在一起,每天上演的都是惊心动魄的场面。于是,从2022年开始,一个宏大的计划铺开了——修建非机动车专用道。
计划听起来特别给力。三年时间,硬是修出了3300多公里,光是2024年就完成了1500公里。据说光是给36条路装上护栏,就花掉了将近2000万。刚开始,确实收获了不少点赞,尤其在厚街莞城这些地方,骑车的人觉得终于有了自己的专属地盘,安全感瞬间爆棚。
可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隔着一条坑坑洼洼的马路。没过多久,当初的点赞就变成了集体的吐槽。那些骑电动车的人最先发现了问题。路口的石墩子,修得比人情还窄,两辆车想并排过去?得互相谦让半天,跟拜堂似的。有的专用道,像是被遗忘了,路面破损得厉害,骑在上面感觉像在玩越野挑战,还不如机动车道平坦。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一些天桥的设计,专用道窄得就跟走钢丝一样。技术好点的还能勉强通过,稍微手一抖,就得连人带车卡在那。这么一来,不少骑车人只能硬着头皮,一咬牙,重新拐回危机四伏的机动车道。他们不是不想守规矩,是那规矩本身就让人很难受。
汽车司机们的怨气则来得更直接。原来的八车道,被那些乱停的私家车占了一部分,再被非机动车道划走一部分,最后能走的就剩下窄窄的两三条道,堵得跟农村赶集一样。一位司机师傅抱怨,以前没这专用道,路边还能临时停一下,上下客或者办个急事。现在,一条线画过去,整个世界都清静了,车是彻底没地方停了,便利性大打折扣。
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诞生了:花钱修好的非机动车道空空如也,汽车却在缩水了的机动车道上堵成长龙,而电动车则夹在汽车长龙里,继续上演速度与激情。司机骂骑车的不走专用道,没素质;骑车人骂专用道设计得不合理,纯粹是摆设。一笔为了城市交通安全的好买卖,最后搞成了两头骂的烂摊子。
这背后的问题,其实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也不是拆了就能解决的。它暴露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矛盾:城市管理者在进行规划时,那种我想为你好的宏大视角,和普通市民在日常出行中我需要什么的微观感受,脱节了。那些冰冷的数字,比如修建了多少公里,投入了多少资金,在市民的日常体验面前,显得格外苍白。
说到底,大家吐槽也不是存心找茬,谁不希望自己生活的城市越来越好呢?只是希望那些规划图纸上漂亮的线条,能真正变成街头巷尾好用、实用的道路,而不是一个个横亘在路上的好心的障碍。或许,下一次规划之前,可以少一些办公室里的数据推演,多一些街头巷尾的实际调研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