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比亚迪,那可是国产电动车里响当当的老大哥。想当年,满大街跑的电动车里,十辆有一半都是比亚迪,秦、宋这些车型更是月月销量拔尖,妥妥的“国民神车”。可谁能想到,如今这风头却慢慢弱了下来。2025年的车市就像一场激烈的赛跑,当所有车厂都卯足了劲往电动车方向冲时,比亚迪的基本盘居然开始有点摇晃了。
先看看最直观的销量数据,这可是车企的“成绩单”。曾经每个月都能卖四五万辆的秦系列,现在呢?PDMI、EV加上秦L,月销4.4万辆,看着数字好像还行,可和2024年每月平均4万辆比起来,愣是没长进。宋系列更明显,现在月销3.1万辆,比2024年的月均3.3万辆少了不少。汉系列还算稳住了,月销1.8万辆,不过这还是算上了新车型的成绩,只能说勉强持平。
再看海豹家族,那落差可就大了。以前单车型月销能到3万,那可是相当能打,现在呢?整个家族月销4万,看着数字大,可这是好几个车型加起来的,和以前单车型的辉煌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唐系列倒是有点小增长,不过这主要是因为2024年被战略性放弃了,基数低,现在新车型上来了,才显得有点起色。宋L和宋Pro系列也没好到哪儿去,月销2.7万辆,比之前的3.5万辆降了不少。这么一看,主力车型普遍下滑,比亚迪的销量压力可真不小。
销量下滑的背后,还有个更让人担心的问题,那就是品牌定位和高端化的失败。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本来是比亚迪的两大主力,可现在却慢慢成了网约车、专车的代表。走在大街上,看到一辆比亚迪,十有八九是在跑滴滴、快车,这虽然说明市场认可度高,但也意味着品牌形象往下走了,大家一想到比亚迪,就觉得是经济实惠的代步车,很难和高端、豪华联系起来。
再说腾势,本来是比亚迪和奔驰合作的高端品牌,想着能借着奔驰的招牌打开高端市场,可结果呢?一直不温不火,销量持续低迷,投入了不少资源,却没什么起色,就像一直在努力爬坡,却怎么也爬不上去。仰望系列更是让人揪心,U8销量走低,U9和U7也没什么进展,高端市场迟迟打不开,这对于想往上走的比亚迪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不过,方程豹倒是个亮点,表现还不错,算是给比亚迪的高端化留了一丝希望。
外面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像一群狼在盯着这块电动车的大蛋糕。中端市场,小米等新势力来势汹汹,人家带着互联网思维,把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做得有声有色,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比亚迪在中端市场被挤得有点难受。高端市场就更不用说了,比亚迪自己定位没做好,和特斯拉、蔚来、理想这些品牌比起来,缺乏竞争力。而且全行业都在发力电动车,吉利、奇瑞、上汽、长安这些传统车企也加快了转型步伐,新能源占比不断上升,一点点侵蚀着比亚迪的市场份额。
那比亚迪为啥会走到这一步呢?看看内部的战略,问题还真不少。是无效的车海战术,秦、汉系列推出了好多款车型,又是Pro版,又是Plus版,还有各种限量版,让人眼花缭乱。可结果呢?销量并没有因为车型多而提升,反而因为车型太杂,让消费者挑花了眼,不知道该选哪个。就像去商店买东西,货架上摆满了差不多的商品,看着热闹,可真正买的人没增加多少,车海战术没起到应有的效果。
产品迭代也出了问题,典型的就是海豹。本来海豹刚出来的时候,凭借着漂亮的外观和不错的性能,吸引了不少粉丝。可后来改款的时候,没抓住消费者的需求,改得让人不满意,销量一路下滑,最后只能慢慢停产,挺可惜的。这就好比做菜,一道菜本来很受欢迎,可后来换了配方,味道不对了,顾客自然就不愿意再来了。
还有资源错配的问题,比亚迪一直在推出新车型,今天出个新品牌,明天搞个新系列,可对于核心的秦、汉、宋、唐这些车型,却没怎么专注换代。就像一个学生,不好好复习主科,反而花大量时间去学一些副科,最后主科成绩下滑了,副科也没学好。核心车型是比亚迪的根基,根基没打好,老是去拓展新领域,这显然不太明智。
现在整个行业都在发力电动车,比亚迪的市场份额被一点点稀释。如果还不暂停无效的新车研发,加速核心车型的换代,那问题可能会越来越严重。以前比亚迪的护城河是先发优势和丰富的产品线,可现在护城河慢慢变成了沼泽,要是不赶紧调整,真的会有危机。
比亚迪就像一个曾经的尖子生,现在遇到了学习瓶颈,成绩下滑了。是继续盲目地拓展新科目,还是回头把主科基础打牢?这是个关键的选择。对于消费者来说,当然希望比亚迪能重新振作起来,造出更多好车。你觉得比亚迪该怎么突破现在的困境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