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收钱又如何?陈震一句话,撕下99%车评人遮羞布!

车评圈最近炸了。陈震一句“厂商给钱是行业常态”,直接把车评人的底裤扒了个干净。这话听着刺耳,但谁能否认?镜头前那些天花乱坠的评测,背后多少藏着没明说的“充值”交易?观众以为自己在看客观测评,结果全是定制版广告。

承认收钱又如何?陈震一句话,撕下99%车评人遮羞布!-有驾

第一幕:遮羞布下的真相 陈震是谁?当年《萝卜报告》的创始人,如今抖音坐拥千万粉丝的车评顶流。他敢说“厂商给钱天经地义”,不是狂妄,而是捅破了行业心照不宣的规则。某新势力品牌刚上市时,全网车评人清一色夸“续航扎实”“底盘高级”,结果车主实测续航打七折,底盘异响投诉满天飞。网友调侃:“充值到位了,水泥路都能吹成空气悬挂。”

这年头,车评人比4S店销售还拼。某大V被扒出同一款车,两期视频评价截然相反——前脚骂“内饰廉价”,收了赞助后改口“简约实用”。更绝的是,有厂商直接按“好评关键词”明码标价:提“操控精准”加5万,“对标BBA”再加10万。观众以为看的是测评,实则是竞价排名。

第二幕:谁在为“客观”买单? 车评圈的“恰饭”逻辑早不是秘密。厂商发布会包机票酒店算基础操作,更有甚者直接塞“黑信封”——某自主品牌被曝给知名车评人六位数“测试费”,要求视频里“淡化A柱强度问题”。观众哪知道,镜头前侃侃而谈的“老师”,可能连驾照都是买的。

承认收钱又如何?陈震一句话,撕下99%车评人遮羞布!-有驾

但真话总有人敢说。38号车评曾自费百万买车测试,结果某品牌因负面评价威胁断供广告;抖音博主“摔丸子”专买二手车拆解,揭穿车企减配黑幕,评论区常年蹲着水军骂街。观众用脚投票:敢说真话的测评,播放量反而碾压“充值”作品。

第三幕:观众还能信谁? 当车评沦为生意,消费者只剩两条路:要么自学成半个工程师,要么赌运气。某特斯拉车主苦笑:“看测评说隔音进步巨大,提车发现高速通话靠吼。”更荒诞的是,某些车评人连车都没摸过,照着厂商通稿就能录“深度体验”。

行业烂到根了?倒也未必。德国《Auto Bild》靠碰撞测试逼车企召回,日本“Best Car”杂志因揭露油耗造假被起诉仍死磕。国内也有清流:知乎大V“张抗抗”用数据拆解电池寿命,B站“一鹿有车”直播拆解生锈底盘。观众不是傻子,分得清谁是演员谁是匠人。

陈震那句话像面照妖镜——99%的车评人当然不服,但谁敢晒银行流水自证清白?下次看到“全网零差评”的新车,不妨多问一句:是车真香,还是钞票真香?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