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来袭,电动车主们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续航焦虑”。 一位山西车主发现,他购买的标称600公里续航电动车,在冬季充满电后实际只能跑230公里。 这个续航缩水幅度超过了60%,几乎打了三折。
电池在低温环境下性能下降是续航缩水的主要原因。
动力电池依靠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来储存和释放电能。 当温度降到零摄氏度时,电池内部的电解液会变得粘稠,锂离子移动速度减慢,导致电池内阻增大。
普通锂电池在零摄氏度时容量会减少20%,当气温降至零下10摄氏度,电池容量可能只剩一半左右。 磷酸铁锂电池在低温下的表现更为明显,在0℃环境容量保持率约60%-70%,零下10℃时甚至会衰减到40%-55%。
车载暖风空调是另一个耗电大户。
传统燃油车可以利用发动机余热供暖,而电动车需要完全依赖电池能量制热。 目前主流车型使用的PTC电阻丝加热器功耗较大,测试数据显示运行3小时就要消耗2度电。 相比之下,热泵空调在相同时间内仅耗电0.7度电。
厂家标注的续航里程与实际使用存在差距。
这些数据多来自NEDC、CLTC等标准测试,这些测试在实验室台架上进行,环境温度控制在20℃-30℃之间,且关闭所有空调等耗电设备。 2024年湖北暴雪期间,大量电动车在高速公路上因低温导致续航严重缩水,车主们甚至不敢开启暖风。
热泵空调正在成为改善冬季续航的有效技术。
这种空调通过收集外界空气、电机余热等能源来制热,比传统PTC加热节能三分之二以上。 部分高端车型已经标配这项技术,能在冬季为车辆额外节省出30-50公里续航。
电池预加热系统同样重要。
当车主预约充电时,系统会提前对电池进行加热,使其在充电时达到最佳温度状态。 小鹏G9在导航至充电站途中就会自动启动电池加热功能,确保电池在到达时处于理想充电温度。
充电时机和地点选择直接影响续航表现。
电池最佳充电环境温度是25℃,冬季应优先选择地下停车场等室内场所充电。 避免在夜间低温时段充电,选择白天温度较高的时候补充电量,能有效保护电池健康。
驾驶习惯对续航里程有着显著影响。
急加速会导致电流瞬间增加30%,平稳驾驶能延长续航表现。 将车速控制在20-25km/h范围内,可以优化能耗效率。 适当提高胎压至厂家推荐值上限,也能小幅降低滚动阻力。
开启全车暖风空调每小时可能减少8-10公里续航,而使用座椅加热的能耗仅为空调制热的十分之一。 建议先开启座椅加热,再根据需要调节空调温度。
2025年实施的动力电池新规要求厂家公示不同温度下的续航表现。 这意味着消费者将能更直观地了解车辆在冬季的真实续航能力。 新规还规定电池在热失控情况下必须做到不起火、不爆炸。
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正在缓解续航焦虑。
目前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已经超过90%,部分充电桩最大功率达到480kW,能在10分钟内补充200公里续航。 极端低温会影响充电速度,零下10℃时充电效率可能下降40%。
电池技术的进步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全气候电池采用自加热结构,能在几十秒内将电池从零下20℃加热到0℃以上。 北汽新能源研发的超低温冷启动技术,通过高频脉冲电流实现快速加热,有效改善低温性能。
车主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车辆预热。
在出发前10分钟开启空调和电池加热,虽然会消耗部分电量,但能避免刚起步时电池处于低温状态。 数据显示,预热后的车辆在最初10公里能节省约15%的能耗。
剩余电量管理也很关键。
当电量低于30%时,电池活性会明显下降。 建议车主在电量剩余30%前进行充电,避免深度放电影响电池寿命。 在极端低温条件下,保持电量在50%以上更为稳妥。
车辆停放位置选择有讲究。
地下车库的温度通常比室外高10℃左右,将车停放在室内能有效减少电池容量损失。 没有室内车位的车主可以考虑使用电池保温罩,这种专用罩能减缓电池温度下降速度。
不同类型电池的冬季表现存在差异。
三元锂电池在低温环境下表现更好,零下20℃仍能保持80%容量。 磷酸铁锂电池虽然循环寿命更长, 低温性能稍逊一筹。 消费者购车时应根据所在地区冬季温度条件做出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