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冬天开始变得冷了,但二手车市场却有些“反季节”的躁动。
上周五,我路过一家汽车城,门口一排新能源车,玻璃窗上贴着硕大的“清仓价”。
一辆白色SUV,四万多块,旁边一块手写牌子——“原价13万,限时特卖”。
我听见几个年轻人在窃窃私语:“四万多买个电车,这划算得像抢银行。”另一辆标价7万多的黑色轿车,里头坐着一个大哥,正在反复试蓝牙钥匙,脸上的表情有点像在刮彩票:也许这次能中个大奖,也许下一秒就全军覆没。
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买吗?
开三年,说不定真回本,万一哪天涨价还是个惊喜。
可要是早上上班,车门死活打不开,APP远程一片空白,你会不会后悔自己当初贪了便宜?
天上掉馅饼,还是掉下个铁锅?
说回正事。
“烂尾车”这词,说白了,就是那些车企一觉醒来没了,车还在路上跑。
原价十几万、二十几万的新能源车,眼下在二手市场上直接腰斩、再斩,成交价低得让人怀疑是不是标错了。
促销海报上写着“白菜价”“三折起”,比租车位还便宜。
车主们的表情各异——有人像捡到宝,有人像踩了雷。
“只要开几年,回本妥妥的。”这是捡漏一派的口号。
可另一边,也有人在微信群里哀叹:“车机又断网了,保险又涨价了,配件还要靠抢,修一次比买二手还难。”
作为旁观者,我有点像案发现场的侦探。
证据链很清晰:某品牌去年还风头无两,今年连售后电话都成了摆设。
老车主老周讲得直白,他那辆中大型新能源轿车,买来一年多就开始掉链子——刹车异响、充电故障、智能座舱失联。
在朋友圈晒图的时候,技术参数依然漂亮,但“厂家承诺的保修”成了黄粱一梦,所有问题都成了自费项目。
“我现在出门,钥匙随身带,生怕哪天APP不上线,我就进不了车。”听起来像段子,其实是现实。
再深挖一层,问题就像剥洋葱,一层比一层辣眼睛。
“烂尾车”的低价,吸引的是谁?
主要是对价格敏感、愿意短期过渡的年轻人。
他们不太在意品牌面子,更在乎“配置高不高、能不能跑、是不是便宜”。
但二手车商人心里有杆秤:“新车都停产了,二手更难出手。四五万块,干嘛不买台还有售后的?”有老板干脆明说,“这种车我从不收,砸手里就出不去。”
再来说保险。
一辆原本10万多的新能源车,去年保费5000,今年续保要8000多。
保险公司不是慈善家——修车难、配件难、出险理赔风险高,保费不涨才怪。
更别说,有的小保险公司直接推脱流程复杂、不愿承保,老车主只好咬牙高价买单。
想省钱捡漏,结果后端支出像脱缰的野马。
关于维修,零部件停产配件难找,是“烂尾车”最大痛点。
微信群里,大家讨论最多的不是如何炫技,而是“谁有某品牌后视镜、谁找到天窗电机”。
有人的天窗坏了一年多,配件还在漂洋过海路上等。
开着这样的车上路,碰上点小事故都得心惊胆战——修一次也许要等到下个五一劳动节。
有人会说,既然法律规定企业要保证十年配件供应,为啥还会烂尾?
问题在于,纸面上的法规,遇到企业真倒闭,也就成了“纸上谈兵”。
新能源汽车市场这几年洗牌太快,2018年四百多个品牌,如今只剩下四十来家。
行业报告说,到2030年,能留下来的也就十九个。
“车还在路上,企业却没了”,这不是笑话,是现实。
此刻,我脑子里浮现一个讽刺画面——一个年轻人兴冲冲开着捡漏的“烂尾车”,旁边是一堆配件商、保险员、修理工——个个都举着算盘,盯着他笑。
“你以为捡了便宜,没想到捡了全套售后难题。”我承认,这场景够黑色幽默,但市场就是这么无情。
谁都想省钱,可省出来的往往是安全、时间和心情。
写到这里,不自觉自嘲一句:专业视角,有时候就是让人把好消息拆成坏消息,把坏消息拆成更坏的概率分析。
可是,有些现实确实不讲情面。
你以为买车是“薅资本主义羊毛”,结果成了“资本主义薅你”。
当然,“烂尾车”卖得再火,它也只是小众游戏。
多数买家终究还是会老老实实选那些售后有保障的新车。
行业得了“短视症”,消费者买单的是“长期病”。
未来几年,新能源车市还会再洗一轮牌,车企倒下的还会有,烂尾的故事也不会少。
对监管部门来说,仅靠一句“理性消费”根本不够——售后服务市场、配件流通、第三方维修都该有更好的兜底机制。
但站在普通消费者立场,我也能理解那份“贪便宜、搏一把”的冲动。
毕竟,四五万块买辆电车,听起来比买彩票靠谱多了。
只不过,“靠谱”这词,在现实生活里经常是个浮动利率。
今天省下的钱,也许明天补回去还得贴利息。
至于那些幻想“企业复活、车价回升”的乐观派,建议去买彩票,说不定中头奖的概率还高那么一丢丢。
最后,问题抛给你:如果你有四万块,会选一辆“烂尾”电车,还是一台老实巴交的小燃油车?
你更在意当下的便宜,还是未来的安稳?
这个判断,没有标准答案。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成本—风险”表格里填格子。
市场不会为谁停下脚步,烂尾的故事,也许就发生在下一个十字路口。
有时候,“捡漏”不是本事,躲过坑才是本事。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