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能源汽车车主。
一直都在力挺新能源的我都有点懵了,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仅约51%,一半人仍选油车,这到底怎么回事?
很多人选择燃油车,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觉得油车更靠谱。
这个其实也无可非议。
因为,相比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电子元器件更多,三电系统也更加复杂。
电池、电机、电控。
如果是混动车,那还涉及到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电动机……。
一辆新能源汽车上,基本上涵盖了从电化学、电机电控、电路拓扑三大类电学知识,涉及到“能量存储-转换-控制”的全链路。
电池:电化学(核心:电池能量存储);
电池管理系统(BMS):“电芯均衡”技术;
电机电控:(核心:电能转机械能),电磁感应定律,驱动电机(如永磁同步电机)通过定子绕组通入三相交流电,产生旋转磁场带动转子转动,将电能转化为驱动车辆的机械能。
电控系统(逆变器):需用到电力电子技术,通过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功率器件,将电池的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同时精准控制电流、电压和频率,实现电机转速和扭矩的调节(比如急加速时提升电流,刹车时回收电能)。
而且,这些技术用在新能源汽车上,其实也就最近十年吧?
如果是混动新能源汽车上面,那就更复杂了,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加传统燃油车的三大件。
新能源汽车系统的复杂度高,集成度高,也让不少消费者在选择时打起了退堂鼓。
毕竟,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结构更简单。
燃油车已经发展了上百年,技术已相当成熟。
汽车发动机,从1876年四冲程汽油机投入使用开始计算,发展至今有149年历史。
1876年德国人奥托发明的往复活塞式四冲程汽油机投入使用,这是现代汽车发动机的雏形。
后续1892年柴油机问世,再历经涡轮增压、电子喷射等技术革新,到2025年已有149年发展历程。
所以,发动机的结构已近乎完善,如今主流发动机通过涡轮增压器、可变气门升程等技术,实现小排量高动力。
发动机的热效率也在持续突破,部分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超40%。
而且可靠性经过长期验证,像丰田自吸发动机、大众EA211系列等,普遍能实现几十万公里无大修。
再说说变速箱 。
变速箱,以1889年手动变速箱雏形诞生为起点发展至今也有136年。
1939年首款量产自动变速箱出现,1958年无级变速箱量产,2003年双离合变速箱民用化,发展至2025年已有136年。
期间挡位也从早期3速逐步升级到9速、10速,控制方式也从纯机械升级为全电子控制。
所以说,目前主流变速箱技术早已达到稳定状态。
AT变速箱如采埃孚8AT能承受大扭矩,适配豪华车与越野车;
CVT经钢带技术改良后,在家用小排量车领域故障率极低;
双离合变速箱解决了早期低速顿挫问题,大众DSG等产品兼顾传动效率与平顺性。
而且,发动机、变速箱结构大同小异,特别是最常见的丰田、大众,就算是路边的修车店都可以修,非常方便。
所以说,基于这个原因,很多人宁可选择燃油车,也不选择新能源汽车。
主要还是因为对新能源汽车缺乏信任。
第二个原因,就是单纯图方便省事。
前面已经讲了,燃油车发动机,变速箱技术更成熟。
这意味着可靠性也更高,更省心。
只要正常使用,一般都不会出问题。
就算出问题,很容易就可以修好,不一定非要去4S店,就算是大街上的汽修店,也可以搞。
但是,新能源汽车就不一样。
就算是没有现在的“三电终身质保”限制,一般在外面都修不了,出现故障只能去指定的4S店检查维修。
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成本不说,而且还限定了车主的自由选择权。
不过,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那就是燃油车的价格能够打下来,肯定与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关系很大。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国产新能源汽车,因为,只有更多的消费者去支持,才能够促进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对此,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一下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