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庄的会议室里,雷军对着满场投资者撂下一句狠话:“小米汽车,旗帜鲜明的对标特斯拉和保时捷! ” 台下瞬间寂静。 没人敢想,一个初入汽车行业的手机品牌,竟敢直接叫板百年豪车巨头。 但短短一年后,定价81.49万的小米SU7 Ultra预售10分钟狂卖3680台,56%车主是从苹果和宝马奥迪转投而来。 这记耳光,打得整个汽车圈猝不及防。
当所有人以为小米要复刻“1999元手机”的性价比神话时,雷军却把首款车定在了百万级。 不是不想造10万的车,而是不能,至少现在不能。 看看比亚迪走过的路:从秦到仰望,花了整整十年才撕掉“低端”标签。 小米手机的高端化更是血泪史:2020年小米10冲击高端,被嘲“参数堆料王”;直到2024年SU7发布后,6000元以上手机销量才暴涨80%。 血淋淋的教训告诉雷军:从低端杀向高端,比登山还难;但从高端俯冲低端,却是降维打击。
SU7 Ultra就是那把劈开市场的斧头。 纽北赛道圈速碾压保时捷Taycan,激光雷达成本却压到行业均价的68%。 秘密藏在半导体思维里:把手机摄像头精密装配技术移植到汽车,128线雷达成本骤降;自研的1715MPa一体压铸后地板,让车身成本再砍20%。 更狠的是“硬件订阅”模式,车体19.9万开走,150kWh电池月租1999元,年轻人用月薪1.2万就能摸到百万级性能。
但高端化背后是产能的修罗场。 北京工厂24小时轰鸣,焊接机器人火花四溅,每76秒下线一辆车。 可订单积压仍超15万辆,等车最长排到40周。 有用户苦笑:“孩子都能打酱油了,车还没到! ”雷军心里清楚:10万级用户是刚需客,谁有耐心等大半年? 二期工厂7月投产后产能冲到45万辆,但35万的年目标还差一截。
产能卡脖子背后是供应链的暗战。 小米敢把毛利率做到18.5%反超特斯拉,靠的是对供应链的“外科手术式”改造。 投资蜂窝铝镁合金企业,把航天材料成本从380元/公斤砍到120元,车身减重15%;联合宁德时代定制电池,成本比行业低12%。 友商每买一块小米定制型材,都在帮雷军摊薄研发成本。
这场豪赌正改写行业规则。 SU7车主中45%同步购买小米空调、扫地机,生态联动让汽车毛利率再涨2.3%。车端采集的2000多项行驶数据,每年为智能家居算法省下2.3亿研发费。 当传统车企还在算单车利润时,小米已把汽车变成生态帝国的“输血管”。
但质疑从未停止。 有人嘲笑SU7是“保时米”,贴吧里天天对比Taycan参数;智驾系统被华为甩开15个百分点,高精地图依赖成硬伤。 雷军却埋头干票更大的,6月砸6.35亿在北京再抢727亩工业用地。 三期工厂2026年投产后,总产能将突破60万辆。
此刻的武汉经开区,推土机正在2000亩土地上轰鸣。 这里将是小米狙击比亚迪的终极战场。 但雷军心里门儿清:高端化是场生死时速。 SU7 Ultra每辆亏4.5万,靠328亿营收才把亏损压到62亿。 二期工厂的冲压车间里,9100吨超级压铸机正在组装。 当这个巨无霸把72个车身零件压成1个时,成本还能再降18%。
车间墙上刷着雷军的标语:“敬畏制造。 ” 而流水线尽头,工人们正给新下线的YU7 SUV贴上防尘膜。 这款定价30万级的SUV,将承担2025年35万辆目标的半壁江山。 流水线轰隆声中,没人听见雷军心里的算盘声:等到三期工厂投产那天,就是10万级“红米汽车”亮剑之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