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日本汽车巨头们的“生死倒计时”,竟然是被一颗一美元不到的小芯片推上了风口浪尖。
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突然宣布停止向日本出口车用芯片,理由也直接得很——“不够用,实在没办法出口”。
一句话,像丢进炸药桶的火星,让日本汽车产业顿时乱成一锅粥。
在汽车制造圈里,安世半导体的芯片就像汽油对汽车那样不可或缺。
没有这些小小的元器件,日本车企的生产线就像没油的车,一动不动。
更让人头皮发麻的是,日本企业的芯片库存只够撑十天。
十天之后,如果安世中国还不恢复出口,丰田、本田、日产这些日系主力厂商就得面对停产的风险,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场变故来得太突然,日本汽车产业一下子陷入恐慌。
到底是哪根弦崩了,才让安世半导体和日本车企之间的合作说断就断?
事情要从10月26日说起,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突然决定,停止向中国东莞工厂供应晶圆,理由是“中方管理层未按合同付款”。
这下,中国这边也不答应了,指责荷兰总部“欠款高达10亿元,还倒打一耙”,随即宣布,海外客户别想再拿到货。
这一来一往,全球车企的脖子都被卡住了。
10月23日,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已经通知丰田、本田、日产等厂家,安世无法按期交货,车企的芯片库存只剩下7到10天。
关键是,这次短缺的并不是高端的SoC芯片,而是每辆车必不可少的二极管、小信号MOSFET、ESD保护器件。
别看这些芯片单价低,没了它们,汽车的ECU根本工作不了,生产线连螺丝都拧不上。
为什么偏偏这个节点爆雷?
表面上看,是一场“欠钱”罗生门,但往深了扒,背后是股权争夺战。
9月底,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罢免了安世的中资CEO,把母公司闻泰科技踢出决策层,还把几乎全部股份托管了。
中国这边哪肯吃这个哑巴亏,10月4日立刻出台了出口管制措施,禁止境内工厂向海外交付特定成品元器件。
要知道,安世全球70%的封装测试产能都在东莞,这一道禁令,等于给全球三成车规半导体按下了暂停键,影响范围不亚于当头一棒。
日本车企素来奉行“零库存”的精益生产,平时最多也就备两周物料。
水龙头突然关上,想应对都没辙。
本田北美工厂10月30日已经停了整整一周,日产也确认芯片库存扛不过11月头几天,眼见就要顶不住了。
更尴尬的是,替代厂商比如英飞凌、安森美虽然有货,但车规认证得至少六个月。
等流程走完,黄花菜都凉了。
说白了,技术上能换,时间上根本不现实。
局势会怎么发展?
11月1日,中国商务部放了点风,说“确有困难的企业可以向主管部门申请豁免”。
荷兰政府也称“正与中方高层磋商”。
业内人士猜测,局部放行的可能性挺大,但可能要加两个条件:一是恢复中资CEO的职位,二是用人民币结算。
据说东莞工厂已经悄悄给国内经销商补货,交易币种也全改成了人民币。
如果这周内双方能妥协,估计11月中旬能小批量出货,优先供给库存告急的日系和欧系车企。
但如果谈不拢,11月第二周开始,丰田名古屋线、本田铃鹿线就得“停4开3”压缩排产,日本国内汽车月产量可能要下滑15%到20%,少了12万辆车,对产业冲击不小。
欧盟汽车协会已经把这次风险定义为“2021缺芯事件的翻版”,提醒会员厂“立即启动六周保产预案”。
说白了,有货的赶紧抢,抢不到的只能放假。
精益生产像是把刀磨到极致,但企业的命脉全押在一个节点上,多少有点孤注一掷的味道。
荷兰想靠法院把产能拉回欧洲,结果发现组装测试还是离不开中国;日本车企天天抠成本,如今却为了几颗几毛钱的芯片停线,一天亏上亿美元,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全球化时代,谁掌握规模,谁掌握产能,谁就有开关阀门的权力。
这次东莞工厂一句“不够用”,就让东京、底特律、斯图加特都跟着打哆嗦,这才叫现实版“牵一发而动全身”。
十天倒计时已经敲响,是谈判桌上的双方先松口,还是生产线先熄火?
谁先撑不住,谁先“眨眼”,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