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在广州白云机场坐飞机或者接送人的朋友们可能都听说了一件大事。
从7月15号开始,白云机场的网约车管理方式来了个大变样,开始试运行一种全新的模式。
这事儿一出来,马上就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很多人都在问,这新规矩到底是更方便了,还是更麻烦了?
尤其是对于每天在机场辛辛苦苦跑活的网约车司机师傅们,还有我们这些赶飞机的乘客,到底意味着什么?
特别是第一天,就传出有网约车平台紧急通知司机,暂时别去机场接单了,这背后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一聊。
首先,我们得搞明白,这个“新模式”到底新在哪里。
以前在白云机场打网约车,那场面很多人都经历过。
乘客在手机上叫了车,然后就得拖着行李,在出发层或者到达层的路边,一边盯着手机上的车牌,一边在来来往往的车流里使劲瞅,跟玩“大家来找茬”似的。
司机师傅也不容易,好不容易接了单,得想办法挤到上客点,有时候车多路堵,绕半天也到不了乘客跟前,电话里沟通半天,效率很低,还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和混乱。
机场方面显然也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下决心要整治一下。
这次的新模式,核心就是两个字:“有序”。
具体怎么做呢?
机场想了个办法,叫“物理隔离”加“系统叫号”。
首先,它专门划出了一大片区域,叫做“网约车听单区”,说白了,就是给网约车司机们准备的一个专属大停车场。
司机师傅们如果想在机场接单,就必须先把车开到这个区域里等着,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在机场周边的路上随意溜达或者停靠了。
这就好比是给司机们建了个“休息室”和“等候区”,先把车都集中管理起来。
然后,最关键的一步来了。
当乘客用手机叫到车之后,系统会告诉乘客一个车牌号。
乘客不用再自己去找车,而是直接走到机场指定的“网约车上客点”。
在那里,立着几台很显眼的机器,叫做“网约车通行授权机”。
乘客需要做的,就是在机器的屏幕上,输入自己叫到的那辆车的车牌号码。
输入之后,系统后台就会进行一个快速匹配,确认这辆车确实是在“听单区”里待命的。
一旦匹配成功,系统就会立刻给那位司机师傅的手机发一个指令,告诉他:“你的乘客已经就位,可以开车过来接人了。”只有收到了这个“通行证”的司机,才能开车离开听单区,进入上客点,精准地找到自己的乘客。
整个过程,就是想让乘客和司机实现精准对接,避免了过去那种“人找车、车找人”的混乱局面。
听起来是不是挺智能、挺高效的?
理论上确实是这样。
但是,任何新规定在刚开始实行的时候,都免不了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
试运行的第一天,情况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好的一面是,机场的秩序确实有了明显改善。
有经验的司机师傅反映,以前机场的等单区域,高峰时期能挤进去一千多台车,密密麻麻的,竞争非常激烈。
新模式一实行,在听单区里等候的车辆减少到了七百多台。
车辆少了,无序抢道的现象自然也就少了,整个环境清爽了不少,一些司机觉得这样等单心里更踏实,感觉挺好。
这说明,新模式在疏导交通、规范停车方面的确起到了作用。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而且还不少。
最大的问题出在了“协同”上。
机场方面虽然提前一周就把新规则通知了各大网约车平台,但似乎有些平台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它们的系统软件,没能和机场的这套“叫号系统”完美地对接上。
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
很多乘客按照流程,在手机上叫好了车,也走到了授权机前,可当他们输入车牌号时,机器却提示“匹配失败,请更换车辆”。
乘客当场就懵了,明明手机显示司机就在附近,为什么系统不认呢?
原因就在于,那些匹配失败的司机,很可能因为不了解新规,或者他所属的平台系统没更新,导致他没有进入指定的“听单区”等候。
他人虽然在机场,但系统“看不见”他,自然也就无法给他派发“通行证”让他进来接客。
于是就出现了乘客在里面干着急,司机在外面进不来的情况。
虽然机场也派出了工作人员在现场引导,给进场的司机发放提示卡片,但这毕竟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对于平台系统层面的不匹配,现场工作人员也无能为力。
这种混乱的局面持续发酵,到了当天晚上七点半,有一家本地的网约车平台做出了一个果断但又无奈的决定。
他们向旗下所有司机发布了紧急通知,内容大致是说,由于平台和白云机场的协调流程还没有彻底完成,为了避免给司机和乘客带来更多困扰,决定从即时起至7月21日,暂时关闭白云机场的接单功能,并提醒司机们不要再前往机场等单。
这个举动,一方面体现了平台的负责任态度,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新规推行过程中,管理方与市场参与方之间沟通协调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除了这些磨合期的混乱,新模式中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很多司机师傅心里打起了鼓,那就是运营成本,特别是停车费的问题。
根据机场的新规定,网约车在“听单区”等候,前两个小时是按照“次数”来收费的。
这个规定听起来似乎没什么,但仔细一想,里面的门道就多了。
举个例子,一位司机师傅在听单区里等了一个半小时,终于来了一个订单。
他开出去把乘客送到目的地,发现只是一个几公里外的短途单,挣不了多少钱。
他想,离机场这么近,不如再回去等个长途大单吧。
可是,当他再次进入听单区时,就需要重新计算,再交一次停车费。
一来一回,一个短途单的利润可能还不够付两次停车费的。
还有一种更糟心的情况,司机刚接到单,开车离开听单区,结果乘客那边突然取消了订单。
司机不仅白跑一趟,一分钱没赚,想回去继续等单,还得再花一份停车费。
这样一来,司机的运营成本无疑会增加。
为了弥补这部分损失,会不会有司机开始挑单,不愿意接机场附近的短途单?
或者,会不会有司机为了转嫁成本,私下向乘客要求加收“停车费”,从而引发新的司乘纠纷?
这些都是新规背后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
说到底,机场作为管理者,对网约车进行收费和规范,其根本目的应该是为了实现一种多方共赢的平衡。
这个平衡点,就在于既要保证乘客出行的便利和高效,又要保障司机师傅们有合理的收入和积极性,同时还要确保机场本身的交通运转顺畅有序。
任何一项改革,如果只考虑了管理上的便利,而忽略了执行层面,尤其是一线劳动者的切身利益,那么它的推行之路就注定不会平坦。
白云机场的这次尝试,无疑是为解决大型交通枢纽网约车乱象迈出的勇敢一步,其探索精神值得肯定。
但如何在新模式的框架下,把规则制定得更人性化,更周全地考虑到各方利益,尤其是司机群体的实际困难,将是这场改革能否最终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