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亿砸下去,即墨那片沉寂的厂房要热闹起来了。一汽解放要在青岛搞微型商用车,听起来像是要给城市物流注入新血液。可当我看到"年产3万辆"这个数字时,突然觉得喉咙里卡了根鱼刺——这些车最后会开进谁的生活里?
那些崭新的微型商用车,涂装车间里走一遭,焊装线上转一圈,最后从总装车间开出来的时候,车头上都打着"新质生产力"的闪亮标签。但真正需要这些车的,是凌晨四点就要起床进货的菜市场摊主,是顶着烈日送快递的小哥,是乡镇里拉货维持生计的个体户。他们真的需要这么"新质"的生产力吗?还是更需要便宜耐用、维修简单的老伙计?
龙泉街道的工人们可能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生产线改造兴奋不已。毕竟59020万元的投资,意味着就业岗位,意味着经济活力。可我们有没有问过,当这些微型商用车以"创新型高质量发展"的名义开下生产线时,它们的价格会不会把真正需要的人挡在门外?就像城里那些光鲜亮丽的商场,建得越豪华,普通人就越不敢往里走。
涂装车间会喷上漂亮的漆面,联合厂房会安装先进的设备,可这些投入最终都会变成购车成本的一部分。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故事:政府补贴扶持的产业,最后生产出来的产品,反而让原本应该受益的群体更加负担不起。这就像给饥饿的人送去了金饭碗——好看是好看,但既不能吃也买不起米。
更耐人寻味的是生产模式。驾驶室和货箱都是外面做好运进来的,厂里只负责焊装、涂装和总装。这不就是典型的"微笑曲线"陷阱吗?最辛苦的冲压工序在外面,利润最薄的组装环节留在本地。我们投入6个亿,就为了做一个高级点的"拼装工场"?这样的产业升级,到底升级了谁的生活?
我不是反对技术进步,更不是眼红即墨要迎来新发展。只是看着这个投资近6亿的项目书,字里行间都是"产能""规模""产业链"这样的宏大词汇,却找不到半句关于"最终用户 affordability"的考虑。当我们在谈论"新质生产力"时,是不是应该先问问:新质,到底为谁而质?
那些即将在这个园区生产的微型商用车,终归是要开上马路的。希望它们不要变成又一批"看上去很美"的政绩工程,而是真能开进普通劳动者的生活里。毕竟衡量一个地方产业发展的温度,不是看厂房建得多气派,而是看生产出来的东西,能不能温暖普通人的日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