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二手车市场里出了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一些按理说应该没人敢碰的车,突然之间就火了。这些车被大家伙儿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叫“烂尾车”。说的就是那些生产它们的车企已经停产甚至倒闭了,连个售后电话都打不通的车。听起来是不是就觉得不靠谱?可偏偏就是这种车,在一些二手车市场里成了抢手货。价格低得让人咋舌,比如说,原来卖十五万的新能源车,现在不到一半的价格就能拿下;去年才上的牌,续航五百公里的车,现在六万多块钱就有人卖;更夸张的,一辆原价六十多万的车,开了一年多,二十四万就能开走。面对这种“骨折价”,很多年轻人动心了,觉得这是个捡漏的好机会,甚至有人觉得,花个三四万买一辆,开上三年,就算到时候报废了也等于把本钱开回来了。那么,这个便宜真的能占吗?这背后到底藏着多少咱们普通人看不见的麻烦事?
咱们先站在想买车的年轻人角度看看,这事的吸引力确实不小。现在生活成本高,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手头预算都比较紧张,但又想有辆自己的车,提高一下生活品质,周末能出去转转。这时候,一辆外观、配置都还不错的车,当年也是市场上的热门车型,现在只要四五万块钱,这个价格确实很有冲击力。在一些大城市,这个钱可能连个好点的停车位都买不到。有位正在看车的王女士就说,她觉得特别划算,比租车位还便宜,就当买个代步工具,开几年过渡一下,到时候再换新车也行。这种想法代表了很多人的心态,就是把这车当成一个消耗品,不指望它能保值,只要能在几年内提供便利,就已经值回票价了。二手车商也抓住了这个心理,他们手里的这些车,放着也是占地方、压资金,不如赶紧处理掉,不求利润,只求回本清库存。所以价格一降再降,进一步放大了这种车的价格优势。你想想,几年前这些车企还是资本的宠儿,提车都得排队,现在价格直接打三折,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不少人产生了“买到就是赚到”的错觉。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当一些人为捡到便宜而高兴的时候,另一批更早拥有这些“烂尾车”的老车主们,却正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烦恼,可以说是苦不堪言。一位姓周的车主,当初也是看中了某款车的性价比才买的,结果车开了才一年多,各种小毛病就接踵而至,像是刹车盘有异响、充电系统出故障。这些问题本来在保修期内,厂家应该负责解决,可现在厂家都没了,所谓的保修承诺也就成了一纸空文,想修车只能自己掏钱去外面的修理店。这还只是金钱上的损失,更让人头疼的是智能化功能的失灵。当初买新能源车,很多人就是看中了它的智能车机、远程控制这些方便的功能。可自从厂家陷入困境,服务器没人维护了,这些功能就开始频繁出问题。车联网时断时续,蓝牙钥匙用不了,手机APP也控制不了车了。老周现在出门都得老老实实带着实体钥匙,生怕哪天连车门都打不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加了好几个车友群,群里大家每天讨论的不是去哪玩,而是这个零件去哪配,那个故障怎么修,车主们被迫自学成了半个修理工。有个车主不小心出了个小事故,前保险杠撞坏了,为了找个合适的配件,联系了当地好多家修理厂,最后等配件到货再修好,折腾了将近一个月。这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是当初买车时根本没想到的。
除了修车难,买保险也成了一大难题。按理说,车险快到期了,保险公司都会主动联系续保。可一位姓姚的车主发现,他的保险销售今年异常沉默。他主动去问,结果报价吓了他一跳,要八千多块,比去年涨了一两千。保险公司的理由也很直接:你这个牌子的车,厂家没了,万一出了事故,零配件难找,维修成本会非常高,我们的理赔风险太大了,所以保费必须涨。小姚又问了几家小一点的保险公司,对方要么嫌麻烦不愿意接单,要么价格也便宜不了多少。最后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高价续了保。你看,当初买车时省下的钱,现在正通过维修费、高额保费等方式,一点点地被“找补”回来。更关键的是,这种车几乎没有了再次出售的价值,二手车商自己都怕砸在手里,根本不愿意收。所以,“开三年回本”这个说法,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实际算下来,加上各种隐形成本,可能并不划算。
这个“烂尾车”现象的出现,其实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激烈竞争下的一个侧影。过去几年,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最多的时候有四百多家。但市场就这么大,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洗牌,现在能站稳脚跟的也就几十家。有行业报告预测,未来这个数字还会进一步减少。这意味着,还会有更多的车企被淘汰出局,市场上也就会出现更多的“烂尾车”。这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我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能有今天的活力和成就,也正是这种充分竞争的结果。但问题在于,当企业倒下后,留下来的这些产品和用户该怎么办?我们国家有《汽车销售管理办法》,里面规定了厂家要保证停产车型之后至少十年的配件供应和售后服务。可这个规定对于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公司来说,约束力几乎为零。这就形成了一个监管和保障上的空白地带。仅仅提醒消费者要理性消费,显然是不够的。这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财产权益,更涉及到道路交通的公共安全。一辆得不到正常维护保养的汽车,行驶在路上本身就是个安全隐患。因此,相关部门或许应该从更深层次来考虑这个问题,比如,能不能建立一个行业性的兜底机制,或者培育和规范第三方售后市场,让这些“烂尾车”不至于成为没人管的“孤儿车”,让那些已经买了车的消费者,能够获得最基本的维修保养保障。对于年轻人来说,追求性价比没有错,但在面对这种超低价诱惑时,确实需要多一份冷静和思考,把后续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想清楚,别让一时的“捡漏”变成长久的烦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