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行业正在上演一场激烈的权力争夺战,而宁德时代这个曾经的铁王座,居然开始有了“松动”。市占率跌破40%,比亚迪和国轩高科强势崛起,这场万亿市场的厮杀,仿佛让人看到了现实版的“权力的游戏”。
在技术路线选择和市场趋势错配的双重压力下,曾经的霸主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毕竟,在这个没有永远王者的江湖里,只有创新不断的挑战者才能活得更久。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动力电池行业的这场大变局,看看谁有可能笑到最后。
一、宁德时代的铁王座为何摇摇欲坠?
曾经的王者宁德时代,2025年4月市占率跌破了40%,仅剩39.44%。虽然它的装车量高达21.2 GWh,但相比之前的表现,环比下降了2.94个百分点,这可不仅仅是数字的问题,而是风向的变化。
问题的核心在于技术路线的选择。宁德时代过度依赖三元电池,而三元电池市场在缩小。
4月,三元电池装车量同比下降6.3%,市场份额跌至17.2%。虽然宁德时代在这个领域依然占据72.06%的市占率,但贡献的业绩却不足三成。
这就像是把宝压在了一个逐渐失宠的选项上,结果市场的变化让它措手不及。
反观磷酸铁锂电池,这款“性价比之王”已经占据了市场的82.8%。比亚迪靠着垂直整合模式迅速蚕食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两者市占率差距从年初的10.12%缩小到了1.32%。
这不仅是技术路线上的优势,更是一场战略布局的胜利。
业内专家指出,宁德时代的最大问题是没能及时调整技术路线,过度依赖三元电池让它陷入了战略风险。而比亚迪的崛起正在给它带来真正的压力。
二、比亚迪的逆袭:靠技术自研打响翻身仗
比亚迪这波强势崛起,真的是让人刮目相看。2025年4月,它的装车量达到了14.17 GWh,市占率提升到了26.35%,与宁德时代的差距缩小到了13.09%,这是近18个月来的最低点。
比亚迪的成功,靠的是技术自研和成本优势。它的磷酸铁锂电池不仅性价比高,而且自供闭环模式让它在产业链上更加游刃有余。
2024年,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量高达427万辆,同比增长41.26%。自产电池需求持续释放,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根本不用依赖外部供应。
更重要的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直接实现了“降维打击”。磷酸铁锂电池的单Wh成本比三元电池低了15%-20%,大幅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网友纷纷点赞:“买比亚迪车就是买它的电池,这才是真正的技术自研!”
不过,比亚迪的成功也对宁德时代形成了潜在威胁。自供模式虽然让比亚迪杀出了一条血路,但这可能会蚕食外供市场,对宁德时代形成更大的冲击。
三、第二梯队的逆袭与挣扎:国轩高科VS中创新航
动力电池市场的变局不仅是两强争霸,第二梯队的表现同样值得关注。国轩高科和中创新航,一个在逆袭,一个在挣扎,各自的故事都很精彩。
国轩高科的逆袭堪称一匹黑马。2025年4月,它的装车量达到了3.14 GWh,市占率5.85%,首次超过亿纬锂能跻身第四。
它的成功与全球化战略密不可分。摩洛哥和德国基地的布局让海外收入占比直接提升到31%,一季度海外装车量同比增长了108.2%,这简直就是在开疆拓土。
但中创新航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虽然它以7.02%的市占率保住了第三的位置,但与国轩高科的差距从3.51%缩小到了1.17%。
它过度依赖三元电池路线,占比超过80%,在磷酸铁锂主导的市场中逐渐边缘化。储能业务虽然增长了72.4%,但仍难以弥补动力电池的颓势。
中创新航最近押注船用快充电池,希望能打开新的增长极,但能否成功还是个未知数。这也反映出技术路线单一化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风险极高。
四、储能赛道:动力电池行业的第二战场
储能市场的爆发正在成为动力电池行业的第二战场。2025年4月,储能电池销量同比增长了75.5%,为行业打开了一条新的增长曲线。
宁德时代虽然仍以26.9%的海外市占率领先,但增速只有53.6%,远低于国轩高科的555.2%。国轩高科还推出了全球首款步入式箱式电源,专门针对远洋船舶和港口作业场景,进一步抢占市场。
二线厂商也在储能市场上积极布局,比如欣旺达和瑞浦兰钧,通过户储和工商业储能细分市场实现差异化竞争。储能市场的技术迭代速度飞快,300Ah+大电芯已经占了市场50%,500Ah+技术预计在2025年下半年量产。
同时,海外市场成为必争之地。欧盟《新电池法案》的出台加速了中国厂商的本地化布局,抢占这个蛋糕的企业将成为下一阶段的赢家。
结语
动力电池行业的这场变局,揭示了一个真理:技术、市场和全球化布局的三重博弈,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曾经的霸主宁德时代市占率跌破40%,比亚迪的强势崛起和国轩高科的黑马逆袭,正在重塑行业的竞争格局。
储能市场的爆发,更是为这场战争添加了新的维度。
这场万亿市场的权力游戏,谁能笑到最后?或许没有人能稳坐铁王座,但那些敢于创新、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才有可能在这场博弈中脱颖而出。
动力电池行业风云再起,你觉得谁会成为下一个王者?评论区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