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24万准新车遇融资租赁,消费者要求退一赔三,瓜子回应

偌大的地下车库,灯光昏黄。

金女士站在自己“新提”的蔚来ET5T旁边,钥匙在掌心攥得发烫。

手机一遍遍尝试绑定账户,车机始终冷漠地认着上一任主人的指令,像是个铁皮傀儡。

谁也没告诉她,这辆二手车的灵魂早已被抵押,远方的某家公司和消失的前车主,随时都能对它下达“原地趴窝”的命令。

买24万准新车遇融资租赁,消费者要求退一赔三,瓜子回应-有驾

如果你是金女士,你还敢把这样一辆“随时可能被锁死”的大号电子产品开上路吗?

24万余元,准新车,头部平台,严选认证,省下购置税,视频验车,承诺无贷款——所有这一连串的关键词,像一道道保险栓,把消费者对平台和二手车交易的信心层层武装。

可惜,保险栓的尽头,是一连串爆炸的暗雷。

金女士的购车体验,从“抄底捡漏”到“烫手山芋”,只用了短短一周。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作为一个法科出身、理性重症患者,我试着梳理下这条“二手车连环案”的证据链。

3月,金女士通过瓜子二手车APP,购买一辆只跑了几千公里的蔚来ET5T。

买24万准新车遇融资租赁,消费者要求退一赔三,瓜子回应-有驾

远程看车、全款买单、平台代办过户,一切程序正规到让人怀疑是不是生活剧本。

4月8日,过户完成。

一周后,她在变更车机信息时被蔚来客服告知:抱歉,车辆贷款未结清、存在抵押,车机无法绑定,也无法彻底过户。

更有趣的是,这辆车根本不是普通二手车,而是个“融资租赁标本”——所有权一直归融资公司,首任车主和租赁公司签了84个月的合同,租金还逾期了。

用行话讲,这叫“车辆实际控制权和表面权属分离”。

买家以为买到了一辆自由之身的新车,其实只是接过了一串长长的债务绊脚链。

更刺激的是,“灵魂”未解放的车随时可以被前主人“隔空打招呼”:远程锁车、锁电池、摄像监控,甚至录音录像——比起人脸识别门禁,这辆车的“面部识别”权限显然还属于上一个家庭。

买24万准新车遇融资租赁,消费者要求退一赔三,瓜子回应-有驾

金女士多次致电瓜子客服,对方一口一个“正在反馈”,却没能反馈出一点实际解决办法。

售车销售人员索性直接划清界限,“售后归售后,我只负责卖车。”更有意思的是,金女士要求提供实际售车方信息,平台又以“保密”为由拒绝。

到了这一步,连派出所都认栽了:市场监管局建议走司法途径。

金女士一咬牙,准备起诉,要求撤销购车协议、返还款项并按《消法》主张三倍赔偿。

从法律角度讲,这事还真有点意思。

二手车交易的“成色”一直是个玄学,靠平台“严选”当过滤器、靠买家信任当润滑油。

可一旦有重大信息被掩埋,比如车辆所有权不清、抵押未解、融资租赁未披露,那就是赤裸裸的“欺诈”嫌疑。

买24万准新车遇融资租赁,消费者要求退一赔三,瓜子回应-有驾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退一赔三。

但别急,“退一赔三”这把利剑,现实中挥起来并不轻巧。

首先,买二手车本就是信息极度不对称的游戏,平台如果宣称“全流程把控”,那就要承担信息披露责任。

瓜子的广告语“买家少花钱,车主多卖钱”,听着像平衡术,实际是把自己摆到了“裁判兼运动员”的位置。

从黑猫投诉等平台看,这种“货不对板”的案例远非孤例,5千多条投诉不全是无病呻吟。

然而,我们也不能仅凭一桩事件,就给整个行业判死刑。

毕竟,二手车市场的本质,是利益分配的复杂博弈。

买24万准新车遇融资租赁,消费者要求退一赔三,瓜子回应-有驾

车主怕卖亏,买家怕踩坑,平台要“中间商赚差价”,每个环节都怕自己是最后的接盘侠。

融资租赁车转手本无不可,但核心在于透明披露和权利清晰。

最怕的,就是平台一边打着“严选无忧”大旗,一边把“房间里的大象”藏进角落。

这让我想到一桩旧事。

曾有同行买到一辆“无事故、无水泡”的二手车,直到开到高速上才发现副驾驶安全气囊是空的。

后来一查,车确实没水泡——但气囊早在前任主人的一次轻微追尾中被拆走了。

信息差,就是最大的风险溢价。

买24万准新车遇融资租赁,消费者要求退一赔三,瓜子回应-有驾

有时你以为买的是“白菜价”,其实买来一堆“白菜帮子”,剥到最后,剩下的只有空壳和菜叶。

行业里流传一句冷笑话:“买二手车最怕问三个问题——出过事故吗?调过表吗?车贷还清了吗?” 前两个还有检测手段,最后一个全靠卖家坦白和平台背书。

可惜,坦白往往只是一种奢侈品,背书有时也是“空头支票”。

这么说来,瓜子做为头部平台,如果仅止步于“中介”,那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就成了单向押注。

一旦出了问题,平台的责任认定就像“薛定谔的猫”——既在盒子里,也在盒子外。

你问谁负责,平台说“我们只搭桥”;你要退车,平台又说“有问题包退”。

可一到真出事的时候,责任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最终还得消费者自己兜底。

买24万准新车遇融资租赁,消费者要求退一赔三,瓜子回应-有驾

当然,我们也不能指望市场监管能做到“全知全能”。

现实往往比法律条款复杂得多。

融资租赁、抵押登记、车机系统……每一个环节都能诞生变量。

消费者在“信息黑箱”里摸索,平台偶尔装聋作哑,法律程序再添点“慢动作”,就成了典型的——无人区。

说到底,这事要怪谁?

平台、原车主、融资公司、还是监管?

恐怕每个人都贡献了一份力量。

买24万准新车遇融资租赁,消费者要求退一赔三,瓜子回应-有驾

像极了那句老话:“谁的锅,谁不背。”二手车行业的最大问题,就是每个人都知道锅存在,但轮到背的时候,大家都闪身让过。

这一局,金女士要打官司,胜算有几分?

从证据来看,只要能拿出过户、付款、车辆权属与抵押登记的核心材料,平台难辞其咎。

退一赔三虽不易,但退车、退款问题不大。

可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漫长的维权路,就是一场消耗。

讲到这里,忍不住想问一句:在信息极不对称的二手车市场,平台和买卖双方的信任,究竟应当由谁来托底?

监管再严密,也敌不过人性里的侥幸和逐利;法律再公正,也难弥补信息鸿沟的裂缝。

我们能否指望,某一天的二手车市场,不再是“盲盒游戏”,而是真正的“所见即所得”?

或者说,每个消费者都能像金女士一样,有勇气和能力拉开法庭的大门,为自己争一个明白?

我不敢给出答案。

只希望下次再看到“买家少花钱,车主多卖钱”的广告语时,我们都能心平气和地问一句:“少花的是钱,还是心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