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家欧美车企绕过荷兰总部,直接联系安世半导体的中国工厂签合同,甚至连结算都改成了人民币。市场投票,有时候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来得直接。这场景,恐怕是10月26号那天,荷兰政府下令切断东莞晶圆供应时,万万没想到的。
他们以为抓住了命脉,毕竟安世半导体的注册地在荷兰。可他们似乎忘了,这家公司超过七成的封测产能,那实打实的工厂、机器和工人都远在中国的东莞。一颗晶圆,从荷兰出发,漂洋过海,最终还是要到东莞来完成封装测试,才能变成大众或者雷诺汽车上那块关键的芯片。现在,路被他们自己堵死了,荷兰本土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晶圆,只能是晶圆,变不成能装上车的芯片。
这不是一次突然袭击,更像是一场准备已久的摊牌。荷兰那边还在盘算着这一招能造成多大麻烦,安世中国这边已经平静地宣布:晶圆采购,百分之百国产化。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的产线,几乎是无缝衔接。这事儿听着像临时抱佛脚,可翻翻去年的数据就知道,国产晶圆的占比,当时就已经干到了65%。所谓的断供,更像是在背后推了一把,让最后那35%也顺理成章地落定了。
比亚迪的车早就用上了这批国产芯片,在路上跑了大半年,没听说出过什么岔子。要知道,车规级芯片这东西,稳定压倒一切。实测下来,国产的不仅顶得住,有些地方还能更灵活地响应国内车企那些五花八门的需求。这种贴近市场的优势,是远在欧洲的晶圆厂很难体会的。
欧洲车企的采购经理们可等不及政客们慢慢琢磨。大众、雷诺一听到风声,第一反应就是囤货,有些订单的价格甚至翻了三倍。另一边,中芯国际的一条12英寸产线,光吃安世的单子就足以满负荷运转,华虹也专门调配了产能来保证供应。原本是荷兰晶圆厂捧在手里的铁饭碗,就这么戏剧性地,成了中国晶圆厂年底的大红包。
想重新建一个东莞那样的封测基地?可以,先砸下几百亿欧元,然后耐心等上至少三年。可那些嗷嗷待哺的汽车生产线能等三年吗?市场的逻辑就是这么简单粗暴,谁能稳定给货,谁就有话语权。
更讽刺的一幕发生在美国那边。就在荷兰硬着头皮往前冲的时候,美国却在釜山会谈后悄悄暂停了所谓的50%穿透规则,相当于自己收回了之前对安世的制裁。这一进一退之间,荷兰被结结实实地晾在了半空中,进退两难,里外不是人。
他们抢走的,终究只是一个公司的注册地址和一个空壳总部。真正的核心资产——产能、供应链的韧性,以及最重要的客户信任——全都留在了中国。这一刀砍下去,没伤到对手的筋骨,反而把自己的饭碗给砸了,还顺便帮中国晶圆厂打开了通往全球车规芯片市场的大门。
产业链这东西,它不是靠一道行政命令就能轻易搬走的。它是无数工厂、设备、技术专利和人员长年累月磨合出来的生态。谁离市场更近,谁的反应更快,谁能把成本和效率做到更好,谁就抓住了根本。这个道理,或许比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来得更实在一些。毕竟,没有人会跟自己的生意过不去,对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