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女老板贷款220万变"1年陷阱"!中介跑路、银行追债,谁来为4万服务费买单? ——揭开网贷中介的"文字游戏"与维权困局 凌晨3点的杭州某酒店大堂,53岁的石女士攥着手机反复翻看银行催款短信。一年前,她还是个意气风发的企业家,如今却因一笔220万贷款沦为失信被执行人。这场始于"低息10年贷"的骗局,最终演变成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4年4月,石女士的公司因资金链紧张,通过杭州旗蓓商务信息咨询公司办理续贷。中介业务员信誓旦旦:"2厘8利息,10年随借随还,最低贷220万!"面对比原贷款低近一倍的利率,石女士迅速签订合同。然而,当她签下220万贷款合同的那一刻,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合同期限竟被篡改为1年,而她为此支付的居间服务费高达4.4万元。 "他们说'10年'是授信期限,不是还款期限!"石女士向记者哭诉。但律师指出,合同条款若存在歧义,需结合上下文和交易习惯判定。显然,旗蓓公司利用了石女士对金融术语的不熟悉,将"授信期"与"还款期"偷换概念。 200万垫资背后的"空手套白狼" 更令人震惊的是,旗蓓公司早在2024年10月就已注销,办公地址人去楼空。记者调查发现,该公司通过"垫资还旧贷-新贷发放-抽逃资金"的套路,实则从未真正出资200万。"这本质上是一场庞氏骗局,用新客户的钱还旧客户的债。"某金融从业者分析道。 石女士支付的4.4万元服务费,最终流向了谁?据天眼查显示,该公司注册资金仅100万,但通过类似操作,半年内累计撮合贷款超5000万。如今,股东早已转移资产,唯一能联系上的"兼职会计"甚至自称"被冒用身份"。 银行"合规"催收:合同陷阱的"帮凶" 当石女士质问建设银行时,工作人员回应:"合同明确写明1年期,我们已尽到告知义务。"但石女士提供的语音记录显示,签约时银行客户经理曾口头承诺"10年随借随还"。这种"阴阳合同"现象在网贷领域并不罕见。 法律专家指出,若能证明银行存在欺诈或重大过失,石女士可通过诉讼撤销合同。但现实是,她连合同原件都未留存——厚达50页的合同被银行以"归档"为由收走,至今未归还。 维权困局:注销公司的"法律真空" 面对旗蓓公司的注销,律师建议起诉股东。"但公司注册资金仅10万,股东名下财产早被转移。"石女士的遭遇折射出网贷中介行业的监管漏洞。据银保监会数据,2024年因中介违规导致的贷款纠纷案件同比激增47%。 更讽刺的是,石女士曾试图通过网贷平台投诉渠道维权,却因"合同已结清"被拒。某网贷平台客服直言:"我们只认合同上的1年期。" 当金融创新遭遇人性贪婪 从校园贷到美容贷,从砍头息到阴阳合同,网贷市场的乱象屡禁不止。石女士的遭遇不是个例,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当资本逐利性压倒合规底线,普通人的信任终将崩塌。 正如某金融学者所言:"金融创新应以保护弱势群体为前提,而非成为收割工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签合同前务必一字一句核对条款,保留所有沟通记录,别让"馅饼"变"陷阱"。
杭州女老板贷款220万变"1年陷阱"!中介跑路、银行追债,谁来为4万服务费买单? ——揭开网贷中介的"文字游戏"与维权困局 凌晨3点的杭州某酒店大堂,53岁的石女士攥着手机反复翻看银行催款短信。一年前,她还是个意气风发的企业家,如今却因一笔220万贷款沦为失信被执行人。这场始于"低息10年贷"的骗局,最终演变成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4年4月,石女士的公司因资金链紧张,通过杭州旗蓓商务信息咨询公司办理续贷。中介业务员信誓旦旦:"2厘8利息,10年随借随还,最低贷220万!"面对比原贷款低近一倍的利率,石女士迅速签订合同。然而,当她签下220万贷款合同的那一刻,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合同期限竟被篡改为1年,而她为此支付的居间服务费高达4.4万元。 "他们说'10年'是授信期限,不是还款期限!"石女士向记者哭诉。但律师指出,合同条款若存在歧义,需结合上下文和交易习惯判定。显然,旗蓓公司利用了石女士对金融术语的不熟悉,将"授信期"与"还款期"偷换概念。 200万垫资背后的"空手套白狼" 更令人震惊的是,旗蓓公司早在2024年10月就已注销,办公地址人去楼空。记者调查发现,该公司通过"垫资还旧贷-新贷发放-抽逃资金"的套路,实则从未真正出资200万。"这本质上是一场庞氏骗局,用新客户的钱还旧客户的债。"某金融从业者分析道。 石女士支付的4.4万元服务费,最终流向了谁?据天眼查显示,该公司注册资金仅100万,但通过类似操作,半年内累计撮合贷款超5000万。如今,股东早已转移资产,唯一能联系上的"兼职会计"甚至自称"被冒用身份"。 银行"合规"催收:合同陷阱的"帮凶" 当石女士质问建设银行时,工作人员回应:"合同明确写明1年期,我们已尽到告知义务。"但石女士提供的语音记录显示,签约时银行客户经理曾口头承诺"10年随借随还"。这种"阴阳合同"现象在网贷领域并不罕见。 法律专家指出,若能证明银行存在欺诈或重大过失,石女士可通过诉讼撤销合同。但现实是,她连合同原件都未留存——厚达50页的合同被银行以"归档"为由收走,至今未归还。 维权困局:注销公司的"法律真空" 面对旗蓓公司的注销,律师建议起诉股东。"但公司注册资金仅10万,股东名下财产早被转移。"石女士的遭遇折射出网贷中介行业的监管漏洞。据银保监会数据,2024年因中介违规导致的贷款纠纷案件同比激增47%。 更讽刺的是,石女士曾试图通过网贷平台投诉渠道维权,却因"合同已结清"被拒。某网贷平台客服直言:"我们只认合同上的1年期。" 当金融创新遭遇人性贪婪 从校园贷到美容贷
0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