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命脉岂可假手于人:从自来水私有化乱象看公共资源的国家统管逻辑 一、私有化浪潮下的供水困局 远安县晟源供水公司的案例折射出中国水务行业的深层矛盾。这家曾在2003年民营化的企业,在18年市场化运营中暴露出管网老化、水质波动等问题,最终于2022年被城投公司回购。这种"一卖了之"的改革路径,在全国范围内催生出一批逐利性强、责任感弱的私人水务企业。安乡县三岔河镇唐家铺社区的自来水改造工程中,承包商为降低成本,将水管埋深不足50厘米,用砖头砖渣替代河沙覆盖管道,导致雨季泥沙冲入居民家中。更令人担忧的是,宁城县自来水公司竟以"管箍堵漏费650元""阀门关闭跑腿费100元"等名目漫天要价,暴露了私营企业服务民生的扭曲逻辑。 二、水务私有化的制度性缺陷 私营水务企业的逐利本性与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天然冲突。法国威立雅水务在兰州的合资项目中,曾因提高水价引发民众抗议,而其运营的污水处理厂多次被曝超标排放。这种现象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尤为明显:福建省福州市某小区水表更换后,因私营企业安装不当导致"空跑",居民被迫自费更换管道后问题依旧,企业却拒不担责。更深层的危机在于监管缺位,南京市水务局原副局长葛玲利用职务之便,在水务工程中收受回扣、干预招标,导致24.6亿元长江岸线整治工程出现苗木以次充好等问题。当资本与权力形成利益闭环,民众的饮水安全便沦为牺牲品。 三、水务国有化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法国和德国的水务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参考。法国在1992年水法中确立"水是全民共同财产"原则,通过公私合作模式实现效率与公益的平衡:政府保留资产所有权,私营企业通过合同承担运营,价格制定需经用户代表、企业和政府三方听证。德国则坚持社区公有为主导,70%的饮用水来自地下水源,政府通过立法禁止铅水管使用,建立三级水源保护区,并对输水管网实施每小时一次的动态监测。这种"强监管+高投入"模式,使德国自来水质量超过瓶装水,成为全球标杆。 中国的水务改革正经历"去私有化"的纠偏。阳西县丹江水务集团接管沙扒镇书村地区供水后,通过阶梯水价和特困户减免政策,实现了供水服务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重庆、洛阳等地近年出台的供水管理规定,强化了对市政用水设施的维护要求和违规处罚力度。这些实践表明,国有化并非简单的产权回归,而是通过制度重构实现公共资源的最优配置。 四、构建水务治理的中国方案 水务国有化需要系统性改革支撑。首先,应建立全国统一的水务监管体系,参照德国联邦网络服务署模式,整合环保、住建、卫生等

民生命脉岂可假手于人:从自来水私有化乱象看公共资源的国家统管逻辑 一、私有化浪潮下的供水困局 远安县晟源供水公司的案例折射出中国水务行业的深层矛盾。这家曾在2003年民营化的企业,在18年市场化运营中暴露出管网老化、水质波动等问题,最终于2022年被城投公司回购。这种"一卖了之"的改革路径,在全国范围内催生出一批逐利性强、责任感弱的私人水务企业。安乡县三岔河镇唐家铺社区的自来水改造工程中,承包商为降低成本,将水管埋深不足50厘米,用砖头砖渣替代河沙覆盖管道,导致雨季泥沙冲入居民家中。更令人担忧的是,宁城县自来水公司竟以"管箍堵漏费650元""阀门关闭跑腿费100元"等名目漫天要价,暴露了私营企业服务民生的扭曲逻辑。 二、水务私有化的制度性缺陷 私营水务企业的逐利本性与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天然冲突。法国威立雅水务在兰州的合资项目中,曾因提高水价引发民众抗议,而其运营的污水处理厂多次被曝超标排放。这种现象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尤为明显:福建省福州市某小区水表更换后,因私营企业安装不当导致"空跑",居民被迫自费更换管道后问题依旧,企业却拒不担责。更深层的危机在于监管缺位,南京市水务局原副局长葛玲利用职务之便,在水务工程中收受回扣、干预招标,导致24.6亿元长江岸线整治工程出现苗木以次充好等问题。当资本与权力形成利益闭环,民众的饮水安全便沦为牺牲品。 三、水务国有化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法国和德国的水务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参考。法国在1992年水法中确立"水是全民共同财产"原则,通过公私合作模式实现效率与公益的平衡:政府保留资产所有权,私营企业通过合同承担运营,价格制定需经用户代表、企业和政府三方听证。德国则坚持社区公有为主导,70%的饮用水来自地下水源,政府通过立法禁止铅水管使用,建立三级水源保护区,并对输水管网实施每小时一次的动态监测。这种"强监管+高投入"模式,使德国自来水质量超过瓶装水,成为全球标杆。 中国的水务改革正经历"去私有化"的纠偏。阳西县丹江水务集团接管沙扒镇书村地区供水后,通过阶梯水价和特困户减免政策,实现了供水服务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重庆、洛阳等地近年出台的供水管理规定,强化了对市政用水设施的维护要求和违规处罚力度。这些实践表明,国有化并非简单的产权回归,而是通过制度重构实现公共资源的最优配置。 四、构建水务治理的中国方案 水务国有化需要系统性改革支撑。首先,应建立全国统一的水务监管体系,参照德国联邦网络服务署模式,整合环保、住建、卫生等部门职能,实现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全链条监管。其次,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借鉴法国"全成本定价+分档递增"模式,将污水处理、生态补偿等费用纳入水价体系,同时设立最低用水保障线。再者,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广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纳米过滤等工艺,提升水质安全标准。最后,强化公众参与,建立水质信息公开平台,通过听证会、第三方评估等机制保障民众知情权与监督权。 在青岛城阳、平顶山等地,国有水务企业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效率提升与公益保障的双赢。这表明,水务国有化不是简单的"国进民退",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监管严格的新型治理体系。当远安县晟源供水公司重新回归国有后,其"大水源大水网"的建设目标,正为城乡供水一体化提供新的路径。唯有将民生命脉置于国家战略框架下,才能确保14亿人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