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LED车灯怎么选?-色温穿透力真相 最近很多朋友对Led车灯的色温比较纠结,担心6000K以上色温在雨雾天会看不清,今天就聊一聊色温的问题。 色温不是光的温度,而是光的颜色,色温1000K-12000K分别是红、橙、黄、白、蓝。 3000 K:卤素灯及黄光日光灯的常见色温 4100 K:月光、浅黄光日光灯 5000 K:日光 5500 K:平均日光、电子闪光(因厂商而异) 6500 K:最常见的白光日光灯色温 9300 K:电视屏幕(模拟) 但色温不仅仅是光的颜色,它涉及到穿透力,因为光是电磁波,不同颜色的光实质上是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人眼能看见的电磁波范围就是可见光,波长范围一般是360-400 nm ~ 760-830nm。颜色越红波长越长,越蓝则越短;长的波长有利于穿过障碍物,短的波长可以携带更多信息,但更容易被干扰和散射。 瑞丽散射是“高色温穿透力差”的理论基础,再推导出雨雾天效果不好。瑞丽散射是指:半径比光或其他电磁辐射的波长小很多的微小颗粒(如原子或分子)会对入射光束散射,强度和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因此,波长较短的蓝光比波长较长的红光更易产生瑞利散射。 真的是这样吗?“因为蓝光比黄光波长短,更容易瑞丽散射,所以穿透力更弱”,似乎是很科学的解释,但这个结论经得起事实检验吗?内网找了很久,都在强调结论,却没有找到有人去验证;所幸油管的Sergiu Gabor做过测验。然而测试数据显示卤素灯和LED灯在雾中的照度衰减几乎相同,也就是说LED的穿透力并不比卤素灯弱,或者相差很小, 为什么现实与理论不符?任何理论都有适用边界,这正是科学的特征,瑞丽散射也有它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尺寸远小于光波长的微小颗粒,和光学的“软”颗粒(即其折射率接近1)。当颗粒尺度相似或大于散射光的波长时,通常是由米氏散射理论、离散偶极子近似和其它计算技术来处理。而雾由水蒸气构成,直径1-20μm(微米),这相当于1k-2w纳米,比波长大得多,所以瑞丽散射不适用于车灯雨雾天这个场景。
汽车LED车灯怎么选?-色温穿透力真相 最近很多朋友对Led车灯的色温比较纠结,担心6000K以上色温在雨雾天会看不清,今天就聊一聊色温的问题。 色温不是光的温度,而是光的颜色,色温1000K-12000K分别是红、橙、黄、白、蓝。 3000 K:卤素灯及黄光日光灯的常见色温 4100 K:月光、浅黄光日光灯 5000 K:日光 5500 K:平均日光、电子闪光(因厂商而异) 6500 K:最常见的白光日光灯色温 9300 K:电视屏幕(模拟) 但色温不仅仅是光的颜色,它涉及到穿透力,因为光是电磁波,不同颜色的光实质上是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人眼能看见的电磁波范围就是可见光,波长范围一般是360-400 nm ~ 760-830nm。颜色越红波长越长,越蓝则越短;长的波长有利于穿过障碍物,短的波长可以携带更多信息,但更容易被干扰和散射。 瑞丽散射是“高色温穿透力差”的理论基础,再推导出雨雾天效果不好。瑞丽散射是指:半径比光或其他电磁辐射的波长小很多的微小颗粒(如原子或分子)会对入射光束散射,强度和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因此,波长较短的蓝光比波长较长的红光更易产生瑞利散射。 真的是这样吗?“因为蓝光比黄光波长短,更容易瑞丽散射,所以穿透力更弱”,似乎是很科学的解释,但这个结论经得起事实检验吗?内网找了很久,都在强调结论,却没有找到有人去验证;所幸油管的Sergiu Gabor做过测验。然而测试数据显示卤素灯和LED灯在雾中的照度衰减几乎相同,也就是说LED的穿透力并不比卤素灯弱,或者相差很小, 为什么现实与理论不符?任何理论都有适用边界,这正是科学的特征,瑞丽散射也有它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尺寸远小于光波长的微小颗粒,和光学的“软”颗粒(即其折射率接近1)。当颗粒尺度相似或大于散射光的波长时,通常是由米氏散射理论、离散偶极子近似和其它计算技术来处理。而雾由水蒸气构成,直径1-20μm(微米),这相当于1k-2w纳米,比波长大得多,所以瑞丽散射不适用于车灯雨雾天这个场景。
0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