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整合近10品牌,能否顺利变成“一个拳头”?

吉利汽车这盘大棋,落子如飞,明眼人都瞧出来了,它这是要搞“乾坤大挪移”,把手底下那些个“崽子”们,攥成一个铁板一块的拳头。

你说,谁家还没个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呢?

可关键是,人丁兴旺是好事,但要是各自为政,内里互相拆台,这当家的能不挠头吗?

吉利汽车整合近10品牌,能否顺利变成“一个拳头”?-有驾

吉利现在家底殷实,吉利、极氪、领克、沃尔沃…扳着指头数,都快凑满一桌麻将了。

台面上看,每个牌子都有自己的“人设”,井水不犯河水。

可细细咂摸,沃尔沃跟领克,领克跟极氪,这关系,是不是有点像你家远房亲戚,隔着八竿子打不着,却又沾亲带故?

为啥要祭出“一个吉利”这招?

吉利掌舵人撂下狠话:市场不给试错机会了。

这话听着像刀子,但却是肺腑之言。

如今新能源车市杀红了眼,你不铆足劲儿往前冲,搞不好连残羹冷炙都捞不着。

那之前为啥要广撒网,搞出这么多牌子呢?

这事儿得扒拉扒拉旧账。

当年,国内车市野蛮生长,多生娃好占坑嘛。

每个品牌都代表着一个细分市场,一个潜在的增长点。

吉利也的确仰仗这套“人海战术”,迅速做大做强。

可风向变了。

现在消费者都成了人精,品牌忠诚度那玩意儿,早就被扔进了垃圾桶。

你弄一堆似是而非的品牌,只会让消费者雾里看花,傻傻分不清。

更要紧的是,内部资源被稀释,研发、营销,啥都得推倒重来,这银子烧起来,那可真是“duang”的一声就没了。

所以,这次吉利壮士断腕,要搞“一个吉利”。

吉利汽车整合近10品牌,能否顺利变成“一个拳头”?-有驾

说白了,就是内部资源重新洗牌,减少重复建设,提升效能。

这就好比你家孩子,以前各过各的小日子,现在统一规划,该兼并的兼并,该调整的调整,力求万众一心。

当然,整合可不是嘴皮子一碰就能成的。

最大的梗,就是利益再分配。

之前各个品牌都是单打独斗,员工激励机制也各有千秋。

现在要搞“一个吉利”,谁多分点?

谁少拿点?

谁能上位?

这都得摆平喽。

吉利也门儿清这一点。

所以,这次整合,先拿高管开刀。

李东辉荣升副董事长,安聪慧执掌帅印,桂生悦继续领衔吉利汽车,淦家阅主理合并后的吉利汽车集团。

这一系列人事更迭,背后肯定经历了精打细算,甚至是刀光剑影。

组织架构方面,吉利把自家孩子分成吉利银河事业群和极氪科技事业群。

极氪科技事业群囊括极氪和领克,吉利银河则深耕主流新能源。

这样划分,看起来脉络更清晰,每个事业群都有自己的KPI和发展蓝图。

但这就能药到病除了吗?

吉利汽车整合近10品牌,能否顺利变成“一个拳头”?-有驾

恐怕悬乎。

品牌整合,最忌讳的就是抹杀个性。

极氪要守住豪华科技的阵地,领克要玩转潮流运动的调性,吉利银河要扎根大众化路线。

这三个品牌,要如何在差异化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又如何在协同发展中实现互利共赢?

这需要吉利好好掂量。

再者,整合的路上,肯定少不了磕磕绊绊。

员工的怨言,部门间的龃龉,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

吉利能否披荆斩棘,闯过这些关卡,还真得打个问号。

不过,吉利这次刮骨疗毒的魄力,还是值得点赞的。

毕竟,在白热化的市场厮杀中,原地踏步就等于慢性自杀。

吉利想要继续领跑,就必须革自己的命。

单看今年一季度,吉利汽车营收725亿元,同比增长25%;归母净利润56.7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64%。

这组数字,足以窥见吉利汽车的潜力股本质。

然而,数据再亮眼,也掩盖不了潜在的隐患。

吉利能否真正把各个品牌拧成一股绳,爆发出更强大的战斗力,还需假以时日。

“一个吉利”的未来,谁也不敢妄下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车市的角逐,只会愈演愈烈。

吉利能否在这场变革中力挽狂澜,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毕竟,这年头,谁也不想被时代的浪潮拍死在沙滩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