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座7座车型未来或将成主流

“20万以下的车,都在贴钱卖?”聊聊高性价比车型背后的烧钱逻辑

最近看车圈的新闻,吉利银河L9的传闻引发了不少热议。20万价位,6座/7座,听说还要往“自带冰箱彩电”这种家用大杀器的方向上靠。一句话总结就是——承诺性价比拉满。可转头再看看整个市场的现状,大家却发现一个很不对劲的现象:像这种主打20万以下、功能配置堆满的车,背后的车企,几乎都在亏钱。

6座7座车型未来或将成主流-有驾

随便翻翻财报,行业内一些动静大的新车企,亏损是按“百亿”算的。哪怕是吉利这种传统车企,利润空间也在急剧收窄。而消费者实际买到的车呢?配置越来越卷,价格越来越低。有人说,这些车企这是玩“赔本赚吆喝”,纯粹在烧钱博眼球。还有人感慨,不是说新能源车高科技、高附加值吗?怎么感觉它们的生意,比传统燃油车还难做?

但问题真是这么简单吗?这些“看起来挺吓人”的数据,真的意味着整个车企在“自杀式经营”吗?还是说,这背后其实有些门道?今天咱们就试着拆一拆这个问题。

先从数据的表面看起。很多人关注车企财务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新能源车企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比如某知名新势力,2022年全年营收超过400亿,但净亏损却达到140亿。毛利润呢?勉强为正,但研发投入直接吃掉了营收的20%以上,再加上各种营销、渠道建设等费用,直接把账面拖成了深红色。再看看传统车企涉足新能源的情况,比如吉利、比亚迪这些稍微有点基础的,表面上财报还算健康,但新能源板块几乎都在靠燃油车的利润“输血”。

听到这儿,有没有一种“这也太不正常了吧”的感觉?一边是新势力像不要命似的砸钱,一边是传统车企用燃油车养新能源车。更要命的是,消费者买的是“高性价比”,厂商算出来的却是“高亏损”。这事怎么看都像是死循环。

6座7座车型未来或将成主流-有驾

但停一停,这种表面上的“亏损”,真的是因为新能源车没活路吗?其实未必。要搞明白这个账,得先拆开来看,到底是哪里导致了这些“可怕”的数字。

首先是毛利低。大部分新能源车的毛利率都在10%-20%的区间,比燃油车低得多。原因也很简单:电池贵、核心零部件贵,再加上为了抢市场,各家都选择“堆料卖车”——比如一辆20万的新能源车,可能搭载了50万级燃油车才有的配置。而电池的成本短时间内降不下来,车企只能压缩自己的利润空间。有人会问,那为啥不直接抬价?说实话,20万这个价格区间是个分水岭,往上走消费者转头就去看BBA了,往下走你得跟比亚迪卷。所以,车企只能硬着头皮接这个价格带,哪怕短期内“卖一辆亏一辆”。

再就是研发费太高。新能源车从平台开发到智能化堆叠,研发周期和成本都远超传统燃油车。一些新势力车企,研发投入占比甚至高达30%-40%。看似夸张,实则无奈——燃油车的技术成熟度高,新能源却得“从头造轮子”。尤其在智能驾驶、座舱交互这些拼技术内卷的地方,不砸钱就得掉队。这部分钱砸下去,短期内它不会变成销量或利润,但长期看,它是车企的命根子。

最后是营销和渠道投入。传统车企有现成的4S体系,新势力得自己铺直营店、服务中心,还要搞各种花式营销(比如直播带货、明星代言),这些都是烧钱的地方。你去看一场新能源车发布会,动辄上亿的投入。为什么?因为市场竞争太激烈了,一不小心被同行抢了关注度,你再好的车也卖不出去。

6座7座车型未来或将成主流-有驾

说到这儿,估计有人会问,那如果这么烧钱,新能源车企岂不是都在玩火?其实也不能这么看。很多时候,这种亏损是一种战略性选择。就拿新势力来说,抢占市场是第一步,赚钱是第二步。亏钱的核心逻辑是:通过烧钱,先把品牌打响、用户积累起来,等市场格局稳定了,才能谈盈利。传统车企则是另一种思路——燃油车的利润已经见顶,新能源是未来的方向,即使短期内亏损,它也必须趟这条路。

另外,再看看同行。国外那些传统巨头,其实也没好到哪儿去。欧洲车企的新能源板块,几乎全是亏损的。美国的某些电动车品牌,几乎用十年时间才走出亏损泥潭。大家都知道新能源是未来,但目前这个阶段,靠它赚钱还很难。很多时候,亏损不代表没希望,反而是行业转型的必然代价。

总结下来,这事确实“看着吓人”,但拆开了看,它其实是一个行业共识。新能源车企的亏损,不是因为它们乱花钱,而是因为它们在“买未来”。当然,这种战略性亏损不能无限期持续,如果市场迟迟打不开,或者技术迟迟不突破,那就真是危险了。对消费者来说,短期内是个好事——便宜买车、高性价比;对企业来说,这是赌命的阶段,赌的是谁能熬到最后。

所以,回到吉利银河L9这种车型。它能不能在“20万级别”撕开市场,决定了吉利在新能源上的方向感。如果玩好了,销量和口碑打开,它不仅不会亏,还可能成为新的拳头产品。但如果玩砸了,短期内的贴钱模式可能就会变成长期的“拖累”。消费者看的是车企的诚意,车企看的是市场的反馈。这个阶段,它们只能拼命卷,因为卷不赢,可能连活路都没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