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愁拉年轻乘客,一个个对着车门研究半天,上周还有人把隐藏式把手掰到回弹不了!”北京网约车司机王师傅的吐槽视频,最近在抖音获赞200万。随着新能源车普及,看似高端的隐藏式车门把手,正成为司机和乘客的“共同困扰”:全国网约车平台数据显示,因车门开启问题引发的订单纠纷,近一年增长37%。工信部一纸“整顿通知”突然落地,这场关于“设计美学”与“用户体验”的争论,终于从车友圈吵到了政策层面。
第一部分:隐藏式把手成“网红设计”,却让司机乘客集体犯难
打开王师傅的接单记录,每天20单里必有12单需要他亲自下车“教学”:“有的车要按按钮,有的要抠凹槽,最绝的是某品牌得‘先摸门把手再拉’,60岁以上乘客基本全懵。”更麻烦的是极端天气:冬天把手冻住打不开,雨天把手积水漏电,甚至有乘客因“不会开门”误了飞机,反手给司机一个差评。
这种设计初衷是“降低风阻、提升颜值”的隐藏式把手,正在暴露实用性短板。某汽车测评机构拆解发现,传统车门开启时间平均1.2秒,隐藏式把手因需“唤醒—解锁—拉动”三步操作,耗时长达3.8秒。尤其对网约车、出租车等高频使用场景,效率下降直接影响司机收入——深圳司机李师傅算过账:每天花15分钟帮乘客开门,一个月少接8单,损失超2000元。“车企光顾着讨好买车的人,却忘了真正天天用的是乘客和司机。”
第二部分:工信部出手整顿!这场“反常识设计”整改为啥刻不容缓?
政策出台的导火索,是今年3月的一起安全事故:成都某网约车在高速应急车道停车,乘客因不会开隐藏式车门,错过黄金逃生时间被追尾受伤。工信部随即启动专项调研,发现问题远不止“不好开”:
• 适老化缺失:老年乘客对隐藏式把手接受度仅23%,远超传统车门的78%;
• 安全隐患:部分车型把手回弹力度过大,已发生17起儿童手指夹伤事件;
• 维修成本高:电子感应式把手单次维修费用超2000元,是传统机械把手的5倍。
“汽车设计不能只追求‘科技感’,更要守住‘人性化’底线。”工信部装备工业司负责人在通气会上强调,即将实施的新规将明确:隐藏式车门把手必须配备“一键物理开启”功能,紧急情况下0.5秒内可强制解锁,同时需在把手附近标注清晰使用指引。这意味着,那些“为了设计而设计”的反人类功能,终将被政策“拨乱反正”。
第三部分:车企为何沉迷“反常识设计”?当“用户思维”撞上“数据焦虑”
隐藏式把手的流行,本质是新能源车企的“内卷产物”。为了在续航里程、风阻系数等参数上领先,不少品牌陷入“数据竞赛”:某热销车型靠隐藏式把手将风阻系数降低0.02,续航提升8公里,立刻成为宣传卖点。但这种“工程师思维”忽略了关键问题:用户真的需要为这8公里牺牲便利性吗?
对比传统车企,豪华品牌的做法更值得借鉴:奔驰EQE在保留隐藏式把手的同时,增加语音控制开门功能,说一句“你好,奔驰,开左后门”即可解锁;丰田bZ4X则采用“半隐藏”设计,把手保持30°微凸,既降低风阻又保留触感。“好的设计应该是‘隐形的’,让用户感受不到操作成本。”汽车工业协会专家张翔指出,真正的智能化不是做“加法”,而是把复杂功能“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使用场景。
第四部分:从车门把手看行业转型:当“新势力”遇上“真实世界”
这场整顿背后,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矛盾:一边是车企沉迷“参数创新”,另一边是用户在真实场景中遭遇“体验滑铁卢”。除了隐藏式把手,自动泊车识别不了地锁、语音交互分不清主副驾、触摸按键误触率高等问题,都在暴露“为智能而智能”的设计误区。
网约车司机群体的吐槽,恰好戳中行业痛点:他们是汽车的“高频使用者”,每天接触不同品牌、不同设计,最能发现反常识功能。正如王师傅所说:“我们就像移动的‘产品测试员’,车企要是多听听司机的建议,何至于造出这么多‘鸡肋功能’?”值得欣慰的是,已有品牌开始调整:某新势力推出“司机模式”,一键切换为传统开门逻辑;部分车型在后排加装机械开门拉环,兼顾安全与便利。
当“开车门”成为设计考题,谁在认真答“用户体验”这道题?
工信部的整顿通知,与其说是“纠错”,不如说是给行业敲响警钟:汽车智能化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科技奇观”,而是让每个用户都能轻松、安全地使用。就像王师傅在视频最后说的:“我们不反对创新,但创新得让老百姓省事儿,而不是添堵。”
隐藏式车门把手的争议,终将随着政策落地逐渐平息,但留给行业的思考远未停止:当车企忙着在发布会讲“风阻系数”“屏幕数量”时,是否该蹲下来看看乘客怎么开门、老人怎么上下车、雨天怎么不被门把手电到?真正的“高端”,从来不是让用户适应设计,而是让设计服务于生活。正如成都那位被车门困扰的乘客所说:“好车的标准很简单——我不用看说明书,凭本能就能开走、能下来。”这,或许才是汽车工业该追求的“人性化科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