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汽车,正面临三重绞杀

智己汽车,正面临三重绞杀-有驾

尚界首投60亿,智己4月销量逆势下跌,亲儿子变弃子。

今年4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不断实现上涨,渗透率再度突破50%。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4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销量同比增长44.7%,突破344万辆。

在此背景下,国内市场呈现出沾“电”必涨的趋势,不仅比亚迪、理想、零跑、小米等品牌销量持续攀升,岚图、星途、深蓝等有国企背景的品牌也均迎来了爆发。此时,背靠上汽集团、阿里巴巴、张江高科的智己汽车,1-4月累计销量仅10361辆,同比下滑20.31%,其逆势下跌表现在市场中十分显眼。

智己汽车,正面临三重绞杀-有驾

当新能源行业高速扩张、合资品牌在20万元级以上市场掀起反攻,以及尚界品牌即将问世之际,市场与集团留给智己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老天赏饭吃,智己不听劝

诞生之初,智己作为“一号工程”,曾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上汽的整车制造体系、阿里的智能生态、张江的芯片技术、临港的超级工厂,甚至首款车型L7直接对标保时捷Taycan,这种资源随便给到哪家新势力,基本都说是原地起飞的局面。

智己汽车,正面临三重绞杀-有驾

然而,这种“顶配资源”反而成为智己汽车战略迷失的推手。

在技术端,灵蜥数字底盘的蟹行模式、133kWh光年固态电池等参数堆砌,被智己汽车包装成“重新定义智能汽车”的标签,但却屡屡呈现车机卡顿、NOA误判等基础体验缺陷。尤其是当用户发现碰撞时安全气囊未弹出、冬季续航缩水30%时,智己彻底暴露了“高分低能、头重脚轻”的情况。

这种“高分低能”不仅体现在技术端,还呈现在产品端、营销端与服务端,共同导致了智己销量的下滑。

智己LS6一度曾被视为品牌崛起的希望,2023年上市初期,凭借“20万级中大型SUV”标签,其月销量一度突破万辆,但昙花一现后迅速跌落。

2025年2月,LS6销量仅1406辆,较巅峰期缩水85%。一方面,质量问题成为致命伤,如车机系统频繁卡顿、盲区影像故障率居高不下,甚至有车主遭遇碰撞时气囊未弹出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智己曾对L6、L7等产品的价格进行反复调整,直接导致了车辆在二手车市场的崩盘,进一步导致了信任危机。

智己汽车,正面临三重绞杀-有驾

此外,智己的营销史堪称“自杀式操作”合集,2024年L6发布会误标小米SU7参数,引发三次公开道歉;CEO刘涛将“员工四次阳仍工作”“错过孩子出生”包装成奋斗故事,反遭舆论痛斥压榨文化;CMO李微萌暗讽极氪7X后销量不升反降,这些操作共同将智己的品牌公信力推向深渊。

从市场端来看,策略不聚焦、定位不明确的问题更是大范围暴露,如其半幅方向盘、带鱼屏的组合、柔美线条瞄准女性市场,却将核心卖点押注男性主导的操控性能,呈现出“既要又要”的撕裂,与友商强化“大单品”思维呈现出明显的反差。

同时,其智能化技术同样缺乏明确的标签,正被华为系产品的智驾、小米的人车家生态以及零跑等友商掀起的价格战围剿,最终导致目标客群集体逃离——高端用户转向蔚来、理想,大众市场被小米、小鹏、零跑收割。

智己的困境本质是组织DNA与市场化的冲突,其试图复刻新势力的用户运营,却搞出“直播包饺子”这类投入产出比极低的闹剧,曾效仿小米的流量打法,却因决策链条冗长错过热点周期。

面对这种冲突,国企新能源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不会做,就去听”,如岚图、星途等品牌均以“听劝”为荣——智己品牌要改变其境遇,不妨试试“听劝”。

尚界呼之欲出,智己遭遇“战略性尴尬”

当上汽集团在2月21日高调宣布与华为达成深度合作,共同打造新品牌“尚界”时,智己的处境愈发微妙。

尚界作为耗资60亿元、拥有5000人专属团队的新项目,首款车型定价20万元级,直指中端市场。而智己作为上汽曾经的“技术旗舰”,L7和LS7月销长期徘徊在300辆边缘,品牌溢价能力已被市场证伪。

智己汽车,正面临三重绞杀-有驾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资源争夺,智己B轮融资虽获94亿元,但资金主要来自上汽体系内的国有资本和银行授信,市场化机构参与度有限。反观“尚界”,华为不仅提供智驾系统和渠道资源,更将合作模式升级为“智选车”,从产品定义到销售服务全链条介入。

更尴尬的是两者战略定位的重叠,如智己L6预售价格下探至21.99万元,与“尚界”首款车型高度重叠,两者在目标客群上高度相似,但尚界却在智能化方面有明显优势,智己的处境愈发艰难。

目前,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临港集团、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集团”)已于 4 月 29 日上午举行“尚界”项目签约仪式,标志着尚界整车生产和电池配套项目正式落户临港新片区。项目投产后,上汽临港基地整车年产量将提升至 28 万辆。

尚界的跑步入场,进一步暴露出智己在集团内部面临的危机,以及引发的不信任。在日产这个庞然大物都深陷财务危机的当下,市场竞争已愈发鲜血淋漓,而智己正迈入连续两年未达销量目标、形象与“高端化”渐行渐远以及品牌亏损缺口不断扩大的恶性循环。此时从现实的角度去判断,并不能排除“智己”成为弃子的可能性。

有文说

去年年底,智己发生一则工商变更,被外界认为是“遭集团降级”,这对于智己而言,或许正是一次改头换面的开始,当然也有可能导致品牌彻底的一蹶不振。

如今的智己正面临三重绞杀,外部是华为HI模式与小米生态的降维打击,内部是尚界品牌的分流挤压,自身则是产品、品牌、组织的系统性溃败。面对如此境遇,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立出了“年底盈利”的FLAG,这个理想很伟大,但在汽车有文化看来,智己当下真正应该思考的并不是“盈利”,而是用户价值的重新聚焦。(汽车有文化 欧阳/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