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C16降价背后是战略性自研路径

零跑C16的十万级定价是个彻底炸开的话题。先别管这车好不好,单说它这一波直接降到指导价以下四万,整车入门价跌到十万出头,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也太不正常了吧?一个新势力品牌的中大型SUV,轴距2825毫米,带高通芯片、智能驾驶辅助、后排娱乐屏,标配六气囊、环状笼式车身,还能打到这个价?就算是增程技术,不靠纯电池堆续航,但这配置这定价,怎么看都觉得“钱没算对”。

但说实话,整车定价看似离谱,但背后的逻辑并非单纯是“拼命求生”。零跑这款车的定价确实颠覆了不少人对新能源车的认知,但问题拆开来看,它倒也并不是“疯了”,而是有其深层次原因。我们不妨慢慢捋一捋。

零跑C16降价背后是战略性自研路径-有驾

首先,先看销量和营收。零跑在2023年多次被冲到市场焦点,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的实际销量表现不算好,和其他新势力比稍显落后。以2022年的数据为例,零跑全年销量超11万辆,表面看起来还不错,但其中大量份额是由低价车型零跑T03拉动的,高端车型的市场接受度始终一般。再叠加2023年车市竞争加剧,零跑在中高端市场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销量上不去直接影响营收,2022年零跑的整体营收虽过百亿,但毛利率却只有个位数,甚至一度负数。这和其他新势力头部车企比,差距很明显。

零跑C16降价背后是战略性自研路径-有驾

毛利率低这个问题很关键,它让零跑的盈利能力长期压缩。有人会说,那不就是产品利润太薄吗?确实,零跑的产品普遍定价偏低,但这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结构性原因——研发成本。零跑是少数坚持全栈自研的新势力车企,包括电驱、电池包、自动驾驶算法,这些研发费用占了它营收的很大比例。根据财报数据,零跑的研发投入占比曾高达20%-30%,这在整个行业里都是偏高的。它不像一些头部车企可以通过外包技术降低成本,而是选择了一条自研的“重资产”道路。这导致哪怕产品定价再低,成本压缩空间也有限。

零跑C16降价背后是战略性自研路径-有驾

那其他同行呢?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其实放眼看去,无论是传统车企、新势力还是外资品牌,大家都或多或少在经历这样的毛利困境。比如蔚来,小鹏,甚至理想,这几家都有毛利率波动的问题,特别是蔚来,为了研发新平台和技术,大量资金投入后也经历了利润率下滑的阶段。传统车企像比亚迪,靠规模效应压低了成本,但它的高端车型毛利率也不算特别高。而外资品牌,比如特斯拉,虽然表面上看利润率很高,但那是靠长期积累的技术和产能实现的;它在早期同样经历了大规模的亏损和研发投入。

零跑C16降价背后是战略性自研路径-有驾

所以拆到这里,零跑的低毛利不算意外。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只不过它的问题更突出,因为它的市场定位和价格策略决定了它承受更大的盈利压力。

零跑C16降价背后是战略性自研路径-有驾

接下来我们再看这波降价,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从战略上看,零跑这次大幅降价其实是它过去几年自研投入的一个延续。它通过自研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但同时也背负了更高的市场风险。降价作为一个短期策略,显然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尤其是在中大型SUV这一块。这个价格战看似激烈,但从它的产品定位看却有一定章法。它不是单纯为了拉低价格,而是选择了一个能吸引二孩家庭的细分领域,主打多座布局和娱乐功能,试图和传统燃油车、甚至其他中型SUV形成差异化竞争。

零跑C16降价背后是战略性自研路径-有驾

不过,这样的策略也是双刃剑。一方面,它确实能让消费者觉得“超值”,尤其是预算有限的家庭会觉得这是一台“一步到位”的车型。但另一方面,它也会让品牌形象受到冲击。毕竟,零跑在很多人眼里本身就是“性价比”路线,这次大幅降价可能进一步固化这种认知,而不是让人觉得它是一个有技术溢价的品牌。这对未来要做高端化的零跑来说,是一个潜在的隐患。

零跑C16降价背后是战略性自研路径-有驾

那零跑到底活得怎么样?它是在“战略性亏损”还是“没活路了”?如果单看账面数字,零跑确实负担不轻。高研发投入压缩了利润空间,市场竞争又让车价难以提升。但从整个行业的趋势看,零跑的表现其实是有一定阶段性的。它的自研投入说明它不是在“乱花钱”,而是试图通过技术积累实现未来的规模化盈利。而它的降价策略虽然激进,但并非完全失控,它是在抓住一个特定的市场机会,把自己现有的资源最大化利用。

零跑C16降价背后是战略性自研路径-有驾

最后收一下。这件事看着吓人,但拆下来,其实很多动作都有章法。从表面数据看,零跑的毛利率低,定价狠,感觉活不下去了。但本质上,它是在一条高风险高投入的道路上试图找到自己的价值点。它不是没有问题,但也不是“疯了”。未来要紧盯的,不是它现在的数据,而是它接下来怎么走。比如研发投入能否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比如品牌形象能否升级;比如它的市场定位能否延续差异化优势。数据只是表象,方向才是关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