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门槛的网约车行业成为“心理退路”,谨慎大资金购车入行

低门槛的网约车行业成为“心理退路”,谨慎大资金购车入行-有驾

根据多地发布的网约车行业风险提示以及相关行业数据,网约车市场饱和、收入下滑与从业者激增的矛盾现象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

市场供需失衡:运力过剩与订单增长停滞

近年来,网约车司机数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全国持证司机从2020年底的289.1万人增至2023年5月的558.4万人,增长近93%。然而,同期全国网约车订单量反而下降,从2020年12月的8.1亿单降至2023年5月的7.4亿单[ citation:4]。这种供需失衡导致司机日均接单量不足10单,收入大幅缩水。

深圳、重庆等地日均流水仅300-400元,扣除成本后月纯收入不足6000元,远低于一线城市平均水平。

网约车行业因低门槛、灵活就业的特性,成为失业或转行人员的过渡选择。2023年以来,多地网约车租赁公司客户中,因失业入行的比例高达70%。经济形势严峻时,更多人涌入该行业,加剧内卷。

低门槛的网约车行业成为“心理退路”,谨慎大资金购车入行-有驾

行业成本与收益倒挂

收入下滑与成本上升。贴减少、订单单价下降,司机需延长工作时间维持收入。例如,广州司机日均工作12-16小时,月收入仅6000元左右。 租车费用(月均3000-4200元)、充电/油费、车辆保养等硬性支出压缩利润空间。租车司机每日需偿还固定租金,陷入“还债模式”。

平台政策与监管压力。平台抽成比例提高(部分达30%),且奖励活动多设限制条件(如时间、区域),司机实际受益有限。此外,合规化政策要求司机持证上岗,违章罚款和车辆合规成本进一步增加压力。

矛盾背后的深层逻辑

就业不景气的传导效应:经济下行导致失业率上升,低门槛的网约车行业成为“心理退路”,但涌入者加剧行业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技术与市场的双重挤压:自动驾驶和新能源等技术变革重塑行业,传统司机需适应转型;市场饱和与成本压力则直接压缩生存空间。

低门槛的网约车行业成为“心理退路”,谨慎大资金购车入行-有驾

潜在从业者应审慎评估城市供需、个人健康承受力及长期职业规划,优先考虑技能培训或转向新兴岗位(如自动驾驶相关职位),避免盲目投入高成本购车或租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