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眯瞪”那茬事儿,直接在网上沸反盈天了。
说真格的,那画面忒赛博朋克:科技大拿,开着自家标榜智能化的座驾,结果竟然疑似“梦周公”了?
这事儿,比那科幻剧还敢瞎掰。
视频里,余承东脑袋耷拉着,足足20秒,爪子也没扶着方向盘。
要不是旁边车仗义地摁了喇叭,天知道会整出啥幺蛾子。
问界那头赶紧出来公关,说自家是L2辅助驾驶,可不能撂挑子。
深圳交警也撂下话,这算危险驾驶,要彻查。
得,问题来了,余承东自己先前可没少吆喝“智驾能打个盹儿”。
这不纯纯的自己打脸吗?
有人站队,说余承东这是“躬身入局”,给自家车背书,证明它靠谱。
这话,我着实不敢苟同。
公众人物,一举一动都自带示范效应。
他这一“眯瞪”,搞不好让一些对自动驾驶一知半解的吃瓜群众,真以为可以安心酣睡了,那可就坏菜了。
说白了,这事儿背后,是整个行业都在玩的一出“文字游戏”。
车企宣传“自动驾驶”,恨不得吹得天花乱坠,可实际上,法规只准L2级别。
L2是个啥玩意儿?
说穿了,就是个高级辅助驾驶,该你操心的,还一样不能少。
这种宣传与现实之间的断崖式落差,也不是一朝一夕了。
工信部这厢都发文了,明令禁止车企用“高阶”、“全自动”这些词儿唬人。
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车企换个说辞,照样能让你觉得他们的车“灵光”到可以自己跑。
这背后,是逐利的本性在作祟。
智能驾驶是块肥肉,谁都想啃一口。
但是,技术还没到位,就急着割韭菜,这风险嘛,可想而知了。
归根结底,消费者要的是实打实的安全感,而不是被过度包装的“智能”。
数据显示,因为过分依赖辅助驾驶而酿成的事故,这些年可没少见。
单凭这一个数字,就足够让人警醒了。
当然,咱们也不能全盘否定智能驾驶的价值。
它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能减轻驾驶员的负担,拔高行车安全性。
但是,任何技术都有它的短板,一味迷信,反而会南辕北辙。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咎于驾驶员的“麻痹大意”时,是否忽略了车企的夸大其词?
车企为了冲销量,恨不得把L2吹成L5,这难道不是一种误导?
这事儿也敲响了警钟,看待新技术,要保持一份清醒。
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一棒子打死。
智能驾驶的康庄大道,肯定会越走越宽,但在这之前,咱们必须门儿清它的局限性,把安全这根弦儿,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再回到余承东“眯瞪”这档子事,或许他真就是太过劳顿,不小心打了个盹儿。
但这件事引发的口水仗,却远比“大佬瞌睡”本身更有嚼头。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智能驾驶的边界,也让我们更加醍醐灌顶地认识到,在追逐科技迭代的同时,安全永远是压舱石。
正如开头所说,这事儿挺赛博朋克的。
但或许,正是这种赛博朋克,才能让我们看得更透彻。
说到底,开车这事儿,安全才是硬道理,比啥“智能”都管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