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华为与奇瑞合作的智界S7成了车圈热门话题。
这款定价22.98万起的纯电轿车,凭借鸿蒙4.0系统、855km超长续航和华为ADS 2.0高阶智驾,被称作“智能出行新标杆”。
但另一边,奇瑞却因猛推自家星纪元ES被网友调侃“左右互搏”——同一平台、相似定位,价格却更亲民,难免让人疑惑:合作方怎么突然成了竞争对手?
更让人唏嘘的是,这种“合作变内卷”的戏码并非首次。
一位供应链朋友曾吐槽,某大厂拍胸脯承诺“主推合作款扫地机器人”,结果发布会当天,对方掏出自研新品,价格更低、功能更炫。
合作方团队措手不及,库房里几万台机器至今积压成山。
华为在智界S7上祭出鸿蒙生态、800V高压平台等核心技术,确实让产品竞争力拉满。
但这也让奇瑞陷入尴尬:自家星纪元ES即便价格更低,却因缺乏华为的光环和流量,市场声量被碾压。
这像极了供应链案例里的小厂——辛苦打磨技术,却成了大厂立人设、拓市场的“工具人”。
大厂“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做法,看似精明,实则透支行业信任。
合作方投入人力、资金配合研发,最后却被“背刺”,谁还敢真心实意搞联合创新?
长此以往,行业只会陷入“互相防备”的恶性循环,最终拖慢技术落地和消费体验升级。
短期看,价格战让用户捡了便宜。
但若合作生态崩盘,大厂垄断核心技术,中小玩家被迫出局,未来市场还能有高性价比的选择吗?
更别提那些被仓促砍掉的合作项目——库存机器、半途而废的研发,最终成本很可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从扫地机器人到智界S7,商业世界的合纵连横从未停歇。
但“利”字当头的博弈,不该以牺牲诚信为代价。
与其热衷“内卷”,不如学学特斯拉开放专利、比亚迪扶持供应链——只有共赢,才能把蛋糕越做越大。
你怎么看大厂“背刺”合作方?
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或观点!
点赞转发,让更多人听见中小企业的声音。
全部评论 (0)